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0篇
  27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玄注射,不仅为还原先秦古射,也是为诠释其经学见解;因此郑玄并不依文解义,而有其方法和思考:一是依据己说界定射和主皮之射的不同性质;二是依群经总义来分别解说《周》和《仪》所言“主皮”的差异。三是综考秦汉射艺古义,说明泽宫是天子择士习射之处,除射外,还兼武射和主皮之射;而贯革之射,则习于军营。学者若仅据经义和他经郑注来更改本经郑注;或仅据原书经义来评价郑注,则不免忽略郑注背后的经学主张。  相似文献   
2.
《诗经》有大量反映西周春秋时期"籍田"的诗歌。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比较清晰梳理出:"籍田"的起源、"籍田"的功能、"籍田"仪式的程序及"籍田"蕴含的宗教观念。这对《诗经》的深入研究、探讨古人的宗教观念、古代的农耕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廷玉《(明史·志》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专门记载明代制的史志文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史实讹误,这大大影响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经据《明实录》、《明会典》、《皇明典志》、《昭代典则》、《太常续考》、《辛L部志稿》等文献考证,可知该《志》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47-53卷仍然存在史实讹误21处.其致误之直接原因,大致有脱漏、衍文、字形相近而误等情形;但根本原因还是缘于编纂、刻印和传抄者的疏忽与粗心.  相似文献   
4.
遗留是宋朝在制上的一个开创之举。两宋期间,在宋朝的影响下,辽、金、西夏皆有向周边政权馈赠大行皇帝、皇太后或国主、国主母遗留物的行为,并逐渐制度化后形成遗留。遗留作为这一时期交聘制度中的构成部分,是宋、辽、金、西夏不同时期战和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这种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立和维系彼此之间友好往来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社会背景下,德是内在的,是外在的。德体现着的本质要求,表达着德的根本属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促使政治领域的价值观不断完善并产生作用。北宋时期,不仅成了政治领域的价值观,还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正好印证了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核心价值观德在政治领域推演展开形成,具体包括以君为本、以为制、纲常为义、仪俗为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韩国自三国时代就开始学习中国的婚姻俗文化,但由于"土俗"的强大影响力以及背后政治势力的阻挠,直至朝鲜王朝末期,由于政治上尊周思明的需要,英祖命李縡仿效《朱子家》编纂了《四便览》,才终将婚姻俗固定下来,并延续至今。考察中国婚姻俗在韩国的本土化进程及其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可以发现,当代韩国传统婚俗的程序及其有关婚姻的各种理念,都脱胎于中国,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印记。这表明韩国传统婚俗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7.
陈瑞 《史学月刊》2007,(3):86-93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光明 《百年潮》2007,(7):30-3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0年转眼即逝。但筹备以及圆满完成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司任务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一幕又一幕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了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小人不(纟呈)人于刃"的释读问题,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已有的各种说法,指出"小人不□□人于刃"应读为"小人不逞人于能"。意思是小人不应该快意于在技能方面胜过人。  相似文献   
10.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24,(2):16-29+157
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之初,在意识形态和权力实践领域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读书人,既包括“士大夫性”读书人,也包括“庶民性”读书人。因此,洪武制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借此重塑国家正统性和合法性,以期获得读书人对新生政权的支持。此外,两宋时期以读书人为主体的士绅阶层已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势力,洪武制改革也可以视为国家权力与社会势力争夺权势的手段和策略。明初洪武制改革,开启了王朝国家走向民间社会的新局面,亦成为明中后期俗互动机制和教社会形成的政治渊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