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12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卿 《湖南文史》2012,(6):57-57
20世纪60年代末,我下放在苏北串场河东一个偏僻的乡村。那里的农民当时很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盖的"顶头舍"(即山墙呈南北方向,门户就开在南山墙上),吃的是杂粮。插队第二年的冬季,我们就遇上了可怕的粮荒。我们这些身在异乡,无任何外援全靠分粮分草过日子的插队知青,常常寅吃卯粮,不断预支,往往麦子没上场,  相似文献   
2.
征稿启事     
《湖南文史》2014,(2):41-41
按照全国政协征集为主、抢救优先、充分利用、服务社会的要求,湖南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决定自2014年1月起,面向社会征集湖南“文革”和湖南“知青”两个题材的文史资料。稿件要求具有“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特色,即根据自身经历与见闻回忆、撰写的真实、详尽、鲜为人知、有史料价值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有与稿件内容相关的历史照片尤佳),稿件字数不限,请附作者简介。来稿质量符合征集要求者,或建档保存或出版刊用,均给付资料费或稿费酬谢。  相似文献   
3.
知青运动已成为历史。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在此过程中,知青经受了严峻考验,付出了青春代价。知青所形成的人生感悟和人生经验,具有独特的内涵及意义,必须如实记载,存史资治。当前应大力倡导知青通过回忆,将当年的生产和生活片段记录下来,为以后的修志奠定基础。知青回忆,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动力及智慧,正确选择有关对象与方法,确保真实与表达的科学,让社会能够接受,这样其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叶辛 《百年潮》2008,(10):54-58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乡知青通过各种途径大规模回城,一时间形成一股大潮,这对知青个人、农村、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尤有回响。我也曾是到贵州插队的一名上海知青,由于写作《蹉跎岁月》、《孽债》等知青小说,接触和采访了大量的下乡知青,对知青回城的整个过程比较熟悉。下面,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大家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高飞 《江淮文史》2003,(4):35-61
1973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上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年初,报纸、广播报道了毛泽东给大胆上书的李庆霖复信的消息,这一消息传递了高层领导人重视知青工作的信息。6月,中共中央发出21号件,专提上山下乡工作。6月22日至8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8月下旬,周恩来在中共“十大”政治报告中号召全党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年底,又掀起庆祝“再教育”最高指示发表5周年活动。各地相继召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学习中央有关件,分析工作形势,交流经验,检查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大批工作组或检查组被派往基层,宣传落实知青政策。上山下乡运动出现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6.
插队的日子     
与风搏斗 1965年9月25日,我们益阳市35名下放知青,被集体安排在沅江县复兴公社富民大队十二生产队。十二生产队是因知青集体插队而组成的,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为新建队。贫下中农用泥砖竹木芦苇和稻草为我们知青盖了房子。大屋子有十多间房,上面盖着厚厚的稻草。  相似文献   
7.
知青”作为特定时期的专有名词,已经跟随那“火红”年代的潮涨潮落,封存在历史的一角。然而,有过这一经历的人,常勾起对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的记忆。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饱含辛酸的日子。——题记  相似文献   
8.
周宇 《贵阳文史》2009,(2):56-59
侯隽是北京人,1943年出生,1962年7月高中毕业后自愿下乡插队,全国城市青年立志建设新农村的榜样和著名劳动模范。著名演员黄宗英曾发表过一篇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这篇文章让侯隽成为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高飞 《江淮文史》2003,(3):27-49
艰苦磨炼从1968年初到这年年底,我们往返于合肥与祁门县之间的次数较多,得到各方面的消息也很多,从广播报纸和街头的大字报栏、散发的红卫兵小报中更是了解到全国各地“文革”动乱的社会状况,其中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上山下乡方面的信息。我们以“先驱者”、“过来人”的身份冷眼观察着那一场上山下乡大潮的到来。这一年里,中共中央两次发出学校要“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大中小学一律立即开学。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突显出来:1966、1967、1968三年(后习称“老三届”)总共约1000万毕业生积压在学校,出路何在?今天回顾起来,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山茶》2010,(11):8-8
不见森林文学青年都知道.曾在云南插队的阿城写过一部小说《树王》.其中写及当年的真实往事:知青们响应党的号召.把大片的原始林烧掉.腾出空地来种粮食。同样在云南插过队的陈凯歌.在1987年把阿城另一部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孩子王》拍成了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