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斌 《文献》2024,(2):192-206
奏折是君臣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其形成过程受制于多方因素。清末两江总督端方所上《均满汉以策治安折》,从起草到上奏历经两年,期间几经改动,与政局变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形成的不同版本侧重不一,反映出上奏者端方身份变更前后政治决策与运作的调整。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收录的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广为学界引用,实际并未上陈。该折撰稿人熊希龄随端方出洋考察,期间暗中联络梁启超撰写考察团回京奏陈,亦受梁氏思想的影响。光绪三十三年(1907),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皖案发生,促使端方对此折做出大幅度修改,形成《均满汉以策治安折》上陈,与袁世凯有着直接关系。奏折这类文献的形成与出台是动态的过程,将其放在时局赓衍中考察,每封奏陈都是一个“生命体”,构成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正>遇土匪劫去包裹,无奈做了小学教师王一知,原名杨代诚,侗族人,1901年出生于湖南湘西芷江县城一个封建家庭。王一知的父亲杨凤笙少时曾与熊希龄在沅水校经堂一起读书,后来二人一起到日本留学。留学回国后,熊希龄  相似文献   
3.
潘兵 《黑龙江史志》2013,(21):157-157
熊希龄,湘西人士,中国近代较为著名的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一直奋战在慈善第一线,将自己的半生心血投注于慈善事业之中,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慈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熊希龄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与慈善家,他十分的注重慈善教育问题,在北京创办了著名的慈幼机构—"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的创办也是熊希龄慈善思想和实践的具体体现。熊希龄不仅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慈善理念和管理运作模式,同时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去教化和改变受助者,为近代慈善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开近代社会工作事业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熊希龄,字秉三(1870—1937),原籍江西丰城,因先辈屡官湖南湘西州、县,遂入籍风凰直隶厅(即今风凰县)。熊父兆祥是一员武将,人称熊风凰。熊母吴氏,苗人,系苗王吴友长女,那时汉苗联姻,是一件奇事,曾传为佳话。熊希龄居长,据说生下不足7个月,父母担心难以成活,可满月后竟成了一个肥胖婴儿。自幼禀赋聪颖,7岁读完四书五经,且能熟背,故有神童之誉,深得父母器重。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北大旁听生,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名人册上,也许就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正如毛泽东,如果没有杨昌济的举荐,蔡元培的"恩准",李大钊的关怀,邵飘萍的指引,也许他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代伟人;沈从文,如果没有郁达夫的"雪中送炭"、徐志摩的"慧眼识珠",熊希龄的提携关爱,历史上也许就少了一位大文豪!正如我自己,在北大游学期间,  相似文献   
7.
魏羲之 《湖南文史》2011,(12):38-39
一部《边城》让从湖南湘西走出来的沈从文驰誉世界文坛,就是这样一个在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年轻时差点成为民国总理熊希龄的侄女婿。  相似文献   
8.
赵尔巽是愚忠清王朝呢、还是"二臣"?见仁见智吧。清末的满汉大员中,赵尔巽以直言敢谏闻名。他先后做过湖南巡抚、盛京将军和东三省总督,较能顺应时代潮流,擢拔人才,推行新政,改革财政,整顿治安,政治上有一定作为。由于出生官宦之家,又为汉军旗人,因此一生愚忠清王朝,反对共和,仇视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出任清史馆长,以古稀之龄主持编纂《清史》,十年始成,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毛彦文 《湖南文史》2013,(10):16-18
毛彦文堪称近代中国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她不止奇在早年出演惊心动魄的逃婚事件而轰动乡里,也不止奇在因成为大文人吴宓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而名噪一时,更奇在她最后嫁给了年龄相差30多岁的民国名人熊希龄,让世人惊叹猜测不已。对于这场“惊世骇俗”的“老少配”婚姻,当事人作何感想?毛彦文在其回忆录《往事》中深情披露——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曾草撰《中国银行上海地名李鸿章像券初探》1一文,在"五、关于上海地名李像券上的签字与职章"的"关于职章"2一节中认为上海地名李像券上只加盖了"行长之章",未用"监督之印"。这与后来所见券图不符、理应推翻重写。为此,特向读者致歉、并修正与补遗如下:中国银行上海地名李像券正面底边的职章有两组:一组为右"中国银行"、左"监督之印";另一组为右"中国银行"、左"行长之章"。上海地名李像10元券计15万张,券号为425,001-575,000。3 1912年5月27日,时任财政总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