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5篇
  6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56项工程与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1949~195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五”时期,以156项工程为契机,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些大型经济建设项目的启动,不仅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方向,而且为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从而推动了中国城市进入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导向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模式的作用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城市职能的经济化、城市化发展的高速化、大中城市优先发展以及区域城市发展均衡化等新特点,这种城市发展的变化既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又为后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3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者自始至终都密切关注着大陆的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整理、分析这些与大陆地区研究视角有很大差异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我们反思大陆地区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以资借鉴。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了解港台地区经济、政治与学术的发展、变迁与互动。  相似文献   
33.
周琼 《清史研究》2007,(2):85-93
云南自古就是著名的瘴气之乡①。瘴气不仅分布范围大,存在时间较长,随社会历史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变迁也经历了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并对瘴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是中央王朝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和开发深入推进的时期,随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方志纂修的兴盛、亲履瘴区人士的增多,云南瘴气得到了相对广泛和详细的记载,瘴气分布区也随生态环境的变迁逐渐被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这些区域交错集中于深山河谷中,纵贯于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的潞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流域等广大的…  相似文献   
34.
周福岩 《民俗研究》2007,(2):140-150
东北的地域文化中有突出的喜剧感,东北人爱笑爱闹,向来不缺乏体会幽默的能力。在他们精神世界中,肆意放恣的笑是被用作超越日常生活的感性武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通过笑所促成的"狂欢的世界感受"引领人们进入到一种特殊的时空中,在这里,人们悬置了对社会世界的常规判断,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无奈与凡庸  相似文献   
35.
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收藏有一只原断为商代的青铜圆鼎,但笔者认为,其应与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番匊生壶属同一套青铜礼器,是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应更其名曰"番匊生鼎",具体考察其年代,应可定为厉王世。  相似文献   
36.
《司马法》旧题"司马穰苴撰",根据《史记》和《左传》的相关材料可以基本认定,司马穰苴是陈完的后裔,其军事生涯大约在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至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之间的某一段时期,今本《司马法》5篇应该是齐威王时齐国大夫追述的古司马兵法和穰苴军事思想的混合体,它来自宋代刊定的《武经七书》,有三卷本和一卷本两个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37.
In this article, a Simulink simulation block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function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S-function and implemented as the numerical substructure of real-time dynamic hybrid testing. Thereby, a real-time dynamic hybrid testing system coupling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and shaking table testing is achieved. Using the developed system, a shear frame mounted on the soil foundation is tested, in which the shear frame is simulated as the physical model and the foundation is simulated as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ith 132 degrees of freedom. Several cases of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re studied.  相似文献   
38.
厉超伦  邹振  杨载田 《神州》2011,(5X):33-34
随着我国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和电子商务结合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研究当前旅游业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功能简单、公众对网络安全缺乏信心、以及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等。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旅游总体水平、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39.
本文联系有关实物遗存和考古发现,提出贵州遵义南宋杨粲夫妇合葬墓附近所出石券,其年代并非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而是明世宗嘉靖二年(1524年);券石四周所刻用波浪形曲线相连之圆点,并非与天文星相有关之"星纹",而是川渝黔鄂地区宋元明墓葬较为流行之河图;该券并非生墓券,而是葬墓券;券主并非南宋杨粲夫人,而是明代嘉靖初年播州杨氏第二十七世土司杨斌之妻,生前因其丈夫身居三品之高位而被诰封为"淑人",死后皇帝遣官"谕祭旌表"。  相似文献   
40.
Understanding how to live successfully within our environment is among the most pressing challenges facing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paper probes the problem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olithic cultural sites and the geographic context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south of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rchaeological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175 Neolithic cultural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with a sequence of Laoguantai (14C age 8–7 ka BP), Yangshao (14C age 7–5 ka BP) and the late period of the Neolithic Age (14C age 5–4 ka BP). The total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distribution area and the density all showed an early ascending and later descending trend, but the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to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the entire Shaanxi Province declined sharply. Spatially, these sites were concentrated on the terraces of the Hanjiang River and its main tributaries with an altitude of 400–800 m. Multiple data were integrated to clarify the critical effects of tectonic and geomorphologic condi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eolithic sites. Further comparisons revealed the correlation of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with the Neolithic cultural succession in the study area that ameliorated conditions to gener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itive culture while degeneration coincided with the culture's transition or interrupti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the primitive culture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differentiation sheds light on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human–nature interaction system during the Neolithic Age, thus emphasising the wider field-based investigation and high-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works of the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