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During the Neolithic period, the Chengdu Plain was a key region where two important crops, rice and millet, were cultivated together. Millet was probably introduced from north-western China c.3500–3300 cal. bce , and rice came from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c.2600 cal. bce . In this study, human and faunal remains, as well as charred crop grai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Yingpanshan (3300–2600 cal. bce ) and Gaoshan (2500–2000 cal. bce ) sites where the dominant crop was millet and rice, respectively.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on human bones and the ecofact samples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subsistence at the si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ets of two individuals recovered from the Yingpanshan site consisted of both C3- and C4-based foods, predominantly the former. By contrast, Yingpanshan pigs consumed a large quantity of C4 fodder. This result, combined with the ecofac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illet was the main crop at the Yingpanshan site. It also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the two Yingpanshan individuals might be non-locals and/or belonged to later perio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et of the Gaoshan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C3-based foods. When considering the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at Baodun, a site contemporaneous with and near to the Gaoshan site, it can be stated that rice was an important food resource for the Gaoshan community.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how crops were managed at the two sites. The Yingpanshan people might have used manure for growing millet. Both manuring and irrigation might have also been practised by Gaoshan's rice farmers. However, more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extent of manuring and irrigation in their agricultural economies.  相似文献   
52.
53.
周默 《收藏家》2012,(8):85-86
皇城艺术馆7月20日至8月30日举办"与物为春—明味·沈平家具设计展",同时也在考虑举办明式家具学术研讨会。展出家具全部为近年出品的文人家具,即在明式的基础上看到新意与希望。艺术馆的领导胡月明主任、吕立,  相似文献   
54.
嘉道年間江南的漕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健 《中华文史论丛》2011,(1):233-299,402
嘉道年間的漕務是與積弊聯繫在一起的,作爲一種常態而存在的漕弊,本身即是制度的組成部分。在財政層面,漕弊主要表現爲旗丁幫費問題、大小户問題、漕糧的浮收勒折與虧空問題。嘉道年間的江南,一方面是倉漕衛所規費、旗丁幫費、官紳漕規、州縣浮收逐年遞增,而另一方面,捏災、短漕、虧空也隨之愈演愈烈,這導致了漕糧河運制度在道咸之交的崩潰。本文認爲:從財政結構的角度來看,所謂漕弊是各種"浮費"代表的額外財政對於額定財政的空前侵蝕。  相似文献   
55.
在我国关于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将文化地理与城市地理相结合的研究尚不深入,笔者在完成加拿大政府FEP项目所资助的“加拿大文化地理”课题时,受北美地理学家影响,对加拿大许多城市中的“民族岛”进行了调查。“民族岛”的概念为国外学者创造,在近些年来出版的汉译人文地理著作中和国内学者编著的人文地理、文化地理著作中,已对“民族岛”作了粗略的介绍。“民族岛”是指在城市或乡村中某一民族的聚居区,这一聚居区必须在文化的内外特征上与其周围地区有鲜明的区别。本文拟以加拿大蒙特利尔“民族岛”的产生、分布和形成原因,引出城市地理和文化地理研究中应予重视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56.
行为空间的研究是行为地理学的核心问题,[1]而空间感应是行为空间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由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处于变化之中,所以对空间的感应也处于明显的变化之中。在此时期把握人们行为空间感应变化的脉络,对了解区域经济由计划休制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空间感应如何影响人们空间行为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本文以江苏吴县东山的实地调查为依据,试图通过个案的分析,揭示在转型期中国基层社会人们的空间感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介绍了淹城出土独木舟的修复过程,对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8.
如何实现有效治理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以阳朔遇龙河景区为个案,归纳其治理模式空间分异的类型与特征,解读不同模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发现:①村企共治模式中,各治理主体形成互助依赖的伙伴关系,资本互补、信任互惠、层级协同、信息对称、相互监督,能够兼顾效益、秩序与公平,游客满意度最高,呈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态势;②社区主导模式中,治理主体权力失衡、信息不对称、短期工具理性、监管机制难以发挥持续实效,导致旅游秩序最差,游客满意度最低,不利于长远可持续发展;③政府主导模式中,政府公司治理能力不足,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导致商业效益较差,未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59.
前视全景钻孔电视在龙门石窟防渗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龙门石窟雕刻艺术品长期保存的主要病害是渗水,卸荷裂隙往往切割洞窟、隙宽较大而成为洞窟渗水的主要通道。为查明洞窟卸荷裂隙的分布位置,最可靠的方法是在现场进行水平钻探。但受钻探施工的干扰,钻孔岩芯可能在钻探取芯的过程中造成折断或破裂,钻孔取芯率也会相对较低,因而仅靠观测岩芯难以确定卸荷裂隙的准确部位。为此,采用有潜在价值的钻孔电视方法,以识别不同的岩层,确定裂隙的分布情况及裂隙中的充填物。研究结果表明钻孔电视在龙门石窟防渗工程中取得成功的应用,说明这是一种值得在岩土文物保护工程中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0.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15世纪中叶青花方胜纹绣墩,体量较大,器形特殊,出土时破损和缺失严重,修复难度较大。本研究通过分析传统考古修复中石膏作为补配材料的局限性,利用3D扫描打印的优势,设计采用新颖的高强度透明树脂取代传统修复补缺材料,并且结合特制的加固装置完成对大型青花绣墩的考古修复,满足了后期研究与展览的需要。本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3D打印补配大件异形陶瓷器的修复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