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2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3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21.
薄膜试片测试法是一种能够全面有效地对博物馆藏展材料进行评估筛选的测试方法,对其腐蚀现象进行图象采集及进行数据化分析能够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测试结果.本工作对应该测试法设计了专门图像采集的硬件装置,采用密闭光源和彩色工业摄像机,可以得到清晰的试片图像.软件系统将采集图像、打开原始图像、图像分割处理、材料分级评价等功能模块化,并根据具体功能设计实现了基本应用的可视化界面.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藏展材料对试片的腐蚀现象进行数据化分析,使藏展材料的评估分级由人工目测走向计算机视觉计算,具有快速、客观、误差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322.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是西沙群岛海域一处重要水下文化遗存。该遗址出水了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多种瓷器,是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外销瓷贸易的关键窗口。虽然前人通过青花瓷器类型学分析确定了遗址的相对年代,但由于未发现船体痕迹无法进行碳十四测年,而热释光测年方法则为确定遗址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一种替代手段。为了探究该遗址出水青花瓷器的热释光性质及年代,本研究利用前剂量饱和指数法对16件青花瓷片进行了古剂量测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样品的放射性元素U、Th、40K的含量。在剂量率的计算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样品的经纬度、埋藏深度、含水率以及放射性元素含量等参数,并首次使用综合矿物分析(TIMA)揭示了瓷胎中的石英粒径分布情况,以提高剂量率计算的准确度。热释光年代结果表明,这批青花瓷烧制于元代至明代早期,在释光有限的误差范围内符合传统鉴定方法得出的该遗址属于元代这一结论。这有助于揭示该历史时期相关器物的制作工艺、实际用途和可能的产地。此外,这也为理解该历史时期青花瓷器在... 相似文献
323.
Oddy测试法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评估材料是否适合博物馆文物储藏与展示的测试方法,其缺点在于采用活性低的块状金属试片,需要28天的测试周期,同时试片表面平整度以及人为主观因素会影响目测结果的准确性.本工作制备了银纳米薄膜试片替代Oddy测试法中块状金属试片,以半径10mm玻璃圆片为基质,银薄膜厚度约为200~220nm.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银纳米薄膜试片后,腐蚀现象在14d后可充分显现并分化,延长至28d时腐蚀现象基本无大变化,有效的缩短了测试周期.同时尝试结合数码图像采集技术,有利于进一步的腐蚀现象数据化分析研究工作,从而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324.
古代木材的发掘和保护已成为当今考古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研究领域。本研究基于海门口遗址的实例,利用荧光、偏光技术对木材解剖学的分析,从而得到古木腐朽等级的划分及加固方法的可行性直观分析。结果表明:古代针叶材的腐朽初步分为4个等级;酚醛树脂加固古木较之天然树脂有更为理想的支撑细胞壁骨架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325.
互联网、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反映在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应用和创新。这使得信息时代的企业学习和创新过程,已经呈现出交织并存的两种模式:即在全球层次运作的跨国企业网络和在地方层次演进的企业集群网络。文章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探讨信息时代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效应。重点分析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和知识过程,以及互联网技术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326.
信息通讯技术(ICT)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城市居民空间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城镇化、城镇体系、城市活动空间、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智慧城市等方面对ICT与城市地理领域的关联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ICT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协同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变流动性、邻近性改变城镇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基于虚拟空间—实体空间,构建信息通讯技术背景下城市空间与居民空间行为作用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微观尺度聚焦居民个人空间行为的研究亟待开展,空间正义、社会公平、区域发展均衡等议题亟待关注,融合信息通讯技术的城市空间理论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327.
马桥文化的分区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环太湖地区、浙东北地区、浙闽地区作为研究马桥文化的三个特定区域,论述了区域文化的异同、交往和源流,认为马桥文化可分为马桥类型和塔山类型,浙闽地区暂还不能作为马桥文化的一个类型。 相似文献
328.
329.
为了对淮安板闸遗址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首先通过现场测绘调研,获得板闸遗址的几何尺寸和结构构造形式;然后再对板闸遗址的残损进行分析,先找出其显见的病害,包括墙体残损和木桩残损等;接着分别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与传统计算方法对其结构性能进行研究,并进行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然后找出其隐在病害,主要是各层土体局部塌陷和墙体开裂等问题;最后,综合实际残损分析及数值计算模拟结果,提出了适用于板闸遗址的保护设计方法。研究表明:对于板闸这类平面转折的文物类型进行修缮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增强墙体拐角处的抗拉强度,具体措施可以采取通过沿水平灰缝埋设不锈钢钢筋的方式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330.
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的发达国家。西方早期的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的发展浪潮,郊区化的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的\"新郊区化\"概念将郊区化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化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化研究的最新文献,从郊区化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化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化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化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化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化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化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