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为了对108窟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压力进行监测,设置了12个点的传感器。监测结果表明,窟内温度存在着显著的昼夜和长期的变化,其中上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尤其明显,而下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在夏天,窟内的上层空气温度高于下层空气的温度。窟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受外部环境严重影响,存在近似昼夜的变化。在分布上,窟内空气湿度在上层和前部高,而在下层和后部则较小。窟内存在着净的水汽输入过程,但水汽不是从洞窟的入口进入的。同样,窟内的空气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升高或下降,窟内东侧的空气压力大于西侧的空气压力。这些结果一致说明,在108窟的东侧上层存在着水汽和热量的来源。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的盐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12.
汉镜《硕人》铭文校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镜《硕人》铭文中多借字,另还有俗字、异文,可断定“汉镜诗”属于“俗儒穿凿”之《诗经》版本。这一“文字多谬”的汉镜《硕人》铭文,提供了有关《诗经》流传版本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13.
河南省图书馆曾经参与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其馆藏古籍善本有相当一部分被收入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笔者在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的河南省馆藏书的部分书目与书籍进行核对时,发现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著录和标示上存在着一定的失误并进行了正补。  相似文献   
514.
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元-明年代的香港青釉瓷、元-明年代的广东青釉瓷、宋-元年代的福建青釉瓷样品的化学组成,用胎式、釉式和主成分分区的方法,研究了香港样品主要来源于广东青瓷窑场的制品,部分来源于福建青釉瓷产品。它们同属于南方青釉瓷系列,但是其胎质成分与浙江龙泉的正宗青釉瓷不同。然而,釉式的组成分布显示,香港、广东青瓷釉与龙泉青瓷釉的化学成分有部分的重叠,表明前两处的仿龙泉青瓷釉在外观上与正宗的产品有相似的质素。  相似文献   
515.
明与北元对峙格局中的洪武朝之东胜卫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松 《史学月刊》2007,(5):35-41
明朝建立后,元朝退居漠北,史称北元。东胜地区处于明与北元斗争的前沿,洪武四年,明朝先于此地初建东胜卫,洪武五年以后内迁大同,洪武二十五年复于原地增置。这一过程反映了明与北元复杂的斗争形势。洪武后期,东胜卫的存在大幅度北移了明朝的边防线,是明与北元实力此长彼消的最终产物。因此,从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东胜卫变迁是明朝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对边防体系做出的合理调整。这一点对于全面理解明初北边边防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16.
为了探究成都地区漆器制造历史和工艺,对2010年度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地点出土的一批彩绘陶残片样品采用包括: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AMS-14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形貌观察(OM)、显微激光拉曼(Micro-Raman)、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XRF)等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陶器年代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陶胎以易熔粘土为原料而成;彩绘层是用生漆(大漆)分别加炭黑、朱砂调和结膜而成;髹漆工艺为先髹饰黑色底漆层,然后再用含朱砂的红色颜料漆勾勒图案,黑红相间形成鲜明对比,起到良好装饰效果。这批漆陶的发现表明成都平原地区大漆工艺的使用年代可到西周中晚期。  相似文献   
517.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于1996年,造像雕刻技艺精湛,数量多,贴金彩绘丰富,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一些佛像由于长期掩埋和历史上遭到破坏,彩绘发生了褪色、变薄、起翘等现象。为了弄清佛造像彩绘颜料和结构,本研究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分析颜料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龙兴寺佛造像红色颜料为辰砂(Hg S)与铅白(2PbCO_3Pb(OH)_2)混用;地子主要为铅白,经过对该批出土佛造像残碎的石块做薄片处理做偏光显微分析,得到造像石材的主要矿相为含菱铁矿、生物碎屑、白云石的泥晶灰岩(灰岩即石灰石)。  相似文献   
518.
为研究秦蜀古道遗存的保护,应用多种测绘技术手段到线性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收集整理覆盖范围的卫星遥感影像,并通过固定翼无人机航拍、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遗存空间信息数据;利用GIS技术构建秦蜀古道遗存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实现秦蜀古道遗存的三维可视化;最后,借助GIS软件开发,实现秦蜀古道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处理与查询功能,为秦蜀古道遗存的研究及保护规划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519.
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被运用至博物馆展览阐释,是博物馆展览强调观众体验的全新探索,也是构建展览基础理论的初步尝试。在厘清具身认知理论及其与博物馆展览关系的基础上,从观众身体的感知觉及其与环境的强耦合两方面,探究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如何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来深化展览阐释,并从中寻绎突出认知逻辑中的形象思维、重视观众的物理身体、强调观众的环境体验以及构建阐释系统,模糊认知边界作为运用该理论进行展览阐释的四点原则,以促成观众在观展时获得强烈的穿越感和逼真的沉浸体验,推动符合现代阐释要义的展览理论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520.
论文以三部华人题材的德语故事片为样本,分析了三部影片的内容及其与德媒涉华报道之关联、三部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德国人关于华人和中国的刻板印象。分析显示,影片都设定有与其主题相应的、关于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总体性认识框架,在该框架下影片将德国社会关于中国和华人的各种具体认知融合在一起,这些框架包括中国经济崛起框架、对华政治偏见框架、华人非法移民框架等。华人题材的德语影片对于中国形象和华人形象的建构,一方面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另一方面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华人题材电影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