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51.
由于新津观音寺泥塑制作年代久远,加之在后期的维修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不当的修补材料(比如水泥、石膏等),少量泥塑断裂、残缺、破损比较严重,补塑部位不断收缩和膨胀,泥塑膨胀、变形、脱落十分严重,个别泥塑需要重新补塑。鉴于大漆不溶于水,只溶于酒精、丙酮、二甲苯和汽油等有机溶剂,且漆膜干固后,几乎不溶于任何溶剂,具有独特的耐久性、突出的耐磨性、优良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极好的电绝缘性。因此,2007年对成都观音寺内的明代泥塑进行保护修复中使用了大漆。大漆砖粉腻子的具体配比为:细砖灰50g,大漆50g,清水10g。另外在贴金箔时,使用了大漆作为粘结剂。在此次的保护修复中,按照传统工艺使用大漆进行处理,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52.
川陕省苏维埃铜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革命文物,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与川陕苏区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本工作通过能量色散型X射线能谱(EDS)技术对二种面值、三个种类、九个版类的川陕省苏维埃铜元成分进行了研究,结合川陕省苏维埃铜元产地的历史变迁及版类的生产顺序,发现川陕省苏维埃铜元的含铜量整体上远高于晚清、民国典型黄铜元的铜含量,而稍低于典型红铜元的铜含量。随着生产时期向后推移,川陕省苏维埃铜元的含铜量逐渐增加并达到95%左右,而锌、铅、锡的含量则呈现出较明显的降低趋势。分析表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早期生产的大二百文铜元,中后期生产的部分无齿类小二百文铜元和繁体联五百文铜元极可能是采用红铜元、杂铜混合重铸的方式制造,而鼎盛时期生产的有齿类小二百文铜元和简体联五百文铜元则是合格的红铜元。这一动态变化趋势说明,苏维埃造币机构在铜元生产过程中,其原材料筛选标准逐渐明确并日趋严格,反映了苏维埃政府在铜资源管理与使用上逐渐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553.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对兰花栽种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过程作了系统全面的考证,并兼释了《楚辞》中的兰。  相似文献   
554.
陈双  周锐  高峻 《人文地理》2020,35(4):130-138
开展城市群人口流动研究对促进区域人口有序流动和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腾讯迁徙大数据,运用GIS空间统计和K-shell分解等方法,从人口流动总量、位序、时序和网络层级等方面,对我国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春运期间大规模的“返乡流”和“返城流”呈现明显的对称性,并分别于除夕和第一个工作日达到最高峰。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上海、苏州、杭州等为劳动力输入型城市,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盐城、安庆和滁州等为劳动力输出型城市。③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网络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其中上海和杭州是人口辐射核心城市,上海-合肥、上海-南京、上海-杭州等是人口流动的主体路径;空间上东部-西部横向人口流动最为频繁,大体呈现“Z”字形。  相似文献   
555.
为研究青铜器粉状锈传播过程,本研究设计了专用实验箱并采用电化学方法模拟了青铜的腐蚀过程,并对青铜粉状锈的生长情况予以实时记录,进而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拉曼光谱和新亚铜灵-吸光度等方法对箱内气溶胶颗粒物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箱内气溶胶铜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常值,结合观察实验表明粉状锈生长是一个由内而外不断膨胀直到锈层破裂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的气溶胶细颗粒物(氯化亚铜和碱式氯化铜)会在空气中悬浮、沉降造成传染现象。这一开创性的实验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对青铜粉状锈传播过程研究的成果,为粉状锈利用空气动力传播提供了依据,并为青铜锈蚀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实验结果,本研究同时对青铜器保存和展示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56.
周坤  王进 《人文地理》2020,35(4):17-22
文章引入织补理论和场域理论,采用理论演绎与概念诠释方法,从场域织补视角出发对旅游传统村落更新理论进行思辨。研究发现,旅游重构了传统村落更新方向与逻辑,村落“碎片化”提供了织补理论应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条件;旅游引发传统村落场域解构为旅游、生活、生产三大子场域,资本分化和竞争加大场域内外压力并引致场域失调;在保持村落复杂性前提下,场域织补可通过调适场域而作用于旅游传统村落更新过程。研究认为,场域织补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场域织补和关系场域织补,可运用资本调适作为场域织补的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557.
徐虹  周泽鲲 《人文地理》2020,35(4):48-55
气味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本文在乡村旅游情境下,运用结构方程研究了气味景观感知对于地方依恋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①乡村气味景观感知显著地正向影响旅游者地方依恋;②乡村气味景观感知对于怀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历史怀旧对地方依赖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人怀旧对于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均有显著正向影响;④怀旧在气味景观感知和地方依恋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到验证。研究证实了气味景观的重要作用,明晰了怀旧在乡村旅游体验中的核心地位,对丰富旅游体验和打造乡村旅游景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58.
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涉及史意、历史编纂学、历史文学三个方面。章学诚的"史意"不仅具有著述宗旨、别识心裁之意,还包含撰述者关于历史和史学的体会、情感和价值取向,比"史义"内容更加丰富。其"圆而神"的撰述思想既有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又有美学的意境。在历史文学上,章氏一方面强调史文应忠实地反映历史实际,另一方面又主张语言表达的神明变化。  相似文献   
559.
半地下砖石建筑遗产在发掘后,温度、含水量等环境条件的波动关联了包括干缩开裂、盐析、微生物生长等在内的诸多病害,使得半地下砖石建筑遗产加速劣化的风险上升,不利于文物价值的有效保护。为明确半地下砖石建筑遗址的依存环境与本体病害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以南京上坊孙吴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场调研测绘与病害勘察,并对上坊孙吴墓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外环境监测,获取了室外气候、保护大棚内及各墓室内的温湿度等参数,分析了不同病害与依存环境的关联性,并基于环境监测数据评估了墓室内不同区域对应的本体材料劣化风险等级。结果表明,相比于前墓室,覆顶不存的后墓室会表现出更复杂的病害特征,即砖石类遗址在长期的环境波动状态下可能会比在较稳定的高湿环境中面临更高的保存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上坊孙吴墓以及同类型半地下砖石建筑遗址保护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60.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一张明代落霞式古琴“秋波”,据考证为明代受封于江西抚州的益王监制。清代以后,它被广东的文人琴士评为广东四大名琴之一。运用剖面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微拉曼、光学光热红外显微光谱、热裂解-色谱质谱分析等科学检测手段,对古琴脱落的大漆残片进行了无机和有机成分分析,并对其工艺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大漆残片保存了两个时期的不同髹漆工艺,早期以蛋白质类和非/半干性油黏结剂混合黏土类无机矿物做灰胎,晚期以大漆和干性油黏结剂混合鹿角霜/骨灰做灰胎并掺加少量黄铜屑。将科学分析与古琴槽腹、琴背的铭文相印证,进一步明确了“秋波”琴明末斫髹、清末修复的流传历史。此外,运用盖蒂保护中心研发的ESCAPE数据分析方法,首次在中国传世古琴样品中明确鉴定出一般认为产自越南的野漆品种laccol,其为清代重修时广东中山的修琴师使用添加的。本研究立足于古琴文物实体,以详尽的科学实验为支撑,并参阅《太古遗音》《髹饰录》等文献,为明代益王琴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古琴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