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有效途径。以兰州市为例,借助步行指数从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和社会性五个维度构建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指标体系,对兰州市河谷地区1221个居住小区生活空间质量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展开分析。结果表明:①兰州市城市综合生活空间质量整体偏低,呈“一主两次”的多核组团式空间结构,且具有“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特征。②舒适性空间呈“高值—分散、低值—集中”;便利性空间呈多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健康性空间呈“中间高,两头低,高值偏东”格局;安全性空间呈河谷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社会性空间呈河谷中心高度集聚、边缘低值集中连片分布。③生活空间质量以中等质量生活空间、较低生活质量空间、低质量生活空间为主,较高生活质量次之,高质量生活空间最少。④兰州市生活空间质量分异产生了居民住房不平等与居住分异、资源配置失衡与空间剥夺、社会信任危机与社会隔离,以及居住区有机更新和空间重构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812.
土建筑遗址本体的保护受遗址土的物理、水理、力学及所处环境差异的影响,重塑样是替代土遗址测试其各种性质的重要手段,重塑样拌制土性质的稳定性是科学评价、对比分析试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基于不同拌制土的方法,通过观察、拍照、量取土团粒大小以及同条件制备样品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等,综合评价不同拌制土方法的影响条件。研究发现,采用人工拌土、闷土时间在24 h的土所制的试样最具稳定性,随着闷土时间再增加,土样强度在逐渐降低。本研究为土建筑遗址室内试验研究和工程现场拌制土料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13.
诗三首     
土族风情园有感轮子秋旋彩袖扬,青稞美酒溢清香。缤纷不是君花眼,此地原来虹故乡。春雪山村暮宿一片银装裹翠微,山村暮宿雪犹飞。平明路旁多折柳,昨夜不知相送谁。喜见故乡退耕还草南坡平缓北坡陡,羊路曲折岁月深。田划竹节不种麦,岭挖漏斗且还林。风吹野草山浮翠,雨润柠条花吐金。年少历来多壮志:洪魔自此远乡村!注:竹节、漏斗,均为退耕还草还林术语,即挖成竹节状、漏斗状用来种草栽树的山地。柠条,灌木名。诗三首@师成森~~  相似文献   
814.
赵胜 《安徽史学》2021,(6):161-168
1952—1978年,为种植橡胶,海南国营农场不断开荒劈地,持续扩张所辖土地面积.使问题复杂化的是,国营农场与人民公社之间的土地界限几经体制变动,模糊不清.至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海南当地一些情况的变化,人民公社农民向国营农场争夺利益的冲突事件屡屡发生,土地纠纷全面爆发.对此,中共广东省委积极应对,从习仲勋两次亲赴海南进行调查研究到推动国务院202号文件出台,广东省委抓住问题本质,高瞻远瞩,对海南土地纠纷的化解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终成功地将土地纠纷问题纳入至整个海南长远经济发展的大蓝图中加以解决,从而实现了国营农场与人民公社农民之间关系从紧张到融合的转变.让利于民、以人民为中心,是这场土地纠纷得以化解所遵循的基本宗旨.  相似文献   
815.
China is one of the few centers in the world where plant domestication evolved independently, but it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is poorly understood. This is because there is considerably less data from the terminal Pleistocene and early Holocene documented in China than in other regions, such as the Near East and Mesoamerica, and previous studies on Paleolithic subsistence in China have largely focused on animal hunting rather than plant gathering.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current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range of plants used by late Paleolithic hunter–gatherers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region where some of the earliest farmers emerged. We employed usewear and starch analyses on grinding stones to recover evidence for plant use in a hunting–gathering population at a late Paleolithic site, Shizitan Locality 9 in Jixian, Shanxi (ca. 13,800–8500 cal. BP). The usewear analysis shows that all artifacts preserved a range of usewear patterns best matching multiple tasks and indicating multi-functional use. Starch remains recovered from these tools indicate that the Shizitan people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many types of grass seeds (Panicoideae and Pooideae subfamilies), acorns (Quercus sp.), beans (Phaseoleae tribe) and yams (Dioscorea sp.). The Shizitan people represented some of the last hunter–gatherers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region. Their broad spectrum subsistence strategy was apparently carried on by the first Neolithic farmers in the same region, who collected similar wild plants and eventually domesticated millets. The trajectory from intensified collection of a wide range of wild plants to domestication of a small number of species was a very long process in north China. This parallel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broad spectrum revolution” to agriculture in the Near East.  相似文献   
816.
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材料吸附除盐和加湿喷雾控盐等方法对含盐硅酸盐质文物可能造成的损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阻仪和高分辨摄影仪等实时在线记录具有显色性质硫酸铜溶液在吸附除盐和水雾控盐加湿干燥过程中文物内部盐带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材料除盐法和表面喷雾控盐法均会加速样品内部盐离子的扩散迁移,在样品中形成双层或多层盐结晶带;所形成的盐结晶带与样品结构特性、盐溶液在样品中的运移和蒸发速率、加湿-干燥频率等因素有关,其中溶液毛细上升高度和样品透气性越好,以及环境温度和盐溶液浓度越高,加湿-干燥频率越快,样品内部的盐带分布变化越明显。材料吸附除盐和水雾控盐等方法加速了盐溶液在样品内部的扩散,促进多层盐带的形成。这些结果对于目前文物保护所采取的除盐控盐技术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17.
针对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最具代表的女儿墙绿色琉璃瓦目前出现的釉层脱落和胎体粉化等不同病变,为探索其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能谱分析、微区X射线衍射分析、热扩散系数分析、热膨胀特性分析以及界面张力分析等,确定琉璃构件釉层和胎体呈层状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琉璃保护材料、釉层和胎体的热扩散、热膨胀以及各界面性能等的差异,使得含磷、铅和钙元素的腐蚀物形成于胎釉界面尤其是釉层冰裂纹延伸区域,造成胎釉界面结合强度降低,冰裂纹扩展并与胎釉结合薄弱处形成的裂缝贯通后,造成釉面呈片层状脱落;2)对于无釉胎体表面的层状剥落,含保护层胎与基体胎界面形成硫酸钙结晶带,造成界面处孔隙增加、颗粒结合降低,推测这是造成琉璃胎体呈片层状脱落的主要因素。本工作从基础性科学研究角度确定琉璃釉层和胎体层状脱落的内在原因,为进一步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