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古代壁画和石雕石刻等珍贵文化遗产普遍存在酥碱粉化、盐霜结壳、风化脱落、烟熏污染等类型病害,研发相应的保护修复材料和技术长期以来都是文物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生物纳米材料和生物技术因其绿色环保、兼容适用、效果良好等优势正逐渐成为常规物理措施和化学材料的补充或替代方法。本研究系统总结和梳理了功能微生物、生物酶、代谢产物及创新性生物技术在国内外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发展脉络和应用现状,重点对生物清洗技术和生物加固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开展基于生物技术的文物保护修复创新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2.
高敏 《史学月刊》2000,(6):34-41
《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中的内容反映出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莉中的“州吏”具有不同于其他租田的五大特征,在与五年田家莂的比较中,“州吏”的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即“州吏”在嘉禾四年为特殊租田的优异身份在五年消失了,而与其他租田趋于同化。嘉禾五年“库吏”、“仓吏”人数的增加反映出嘉禾五年有加强仓库管理的举措。嘉禾五年的改革,使租佃制度得到发展,租佃土地的地区扩大、租佃数量增加、仓库的管理也大为加强,田家莂书写的错误率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103.
西方集群和集群政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和政策决策者对集群的集群政策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由于现行的集群理论源自西方工业化国家,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能否和如何吸收运用这些西方理论和研究经验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探讨西方集群研究和集群政策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带给中国的相关研究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首先对波特和经合组织两学派的集群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着重点进行了回顾。然后分析了集群起源和发展的条件、生命周期、发展机制、空间维度、类型等西方集群研究的要素,阐述了西方工业国家的集群政策概念及相关评判。相对于发达国家丰富的关于技术创新区域的研究而言,针对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和集群的理论性及经验性研究则要少得多。所以发展中国家的集群研究及集群政策需要更合适自身实际情况的理论。最后笔者以集群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为例,通过问题的分析、理论的分析和理论的调整三步骤说明新理论发展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4.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及我国的对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翔  曾刚 《人文地理》2003,18(5):42-45,21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是指技术存量在技术势差激励下,在全球范围内各区域间交流运动所形成的复杂空间网络。它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存量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技术供给者、消费者以及联结它们的技术流通渠道中的交流运动。技术势差、技术廊道是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形成的必要条件,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技术流动长盛不衰的制度保障。本文仅从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现实障碍、特征及区域效应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全球技术空间体系的形成机制,进而探讨了中国面对全球技术空间体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5.
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以广东省云安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敏 《人文地理》2008,23(6):55-59
采用GIS,以云安县为例,以100m×100m格网作为评价单元,根据格网内的环境特征,选用对区域开发建设影响较大的自然生态、生态服务、灾害风险等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条件,约束区域的发展;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资源承载力、社会支撑力、经济发展力、集聚辐射力、区位支撑力和外部推动力综合评价了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潜力,作为区域发展的推动力,综合考虑生态敏感性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力,划分了主体功能区,并分析了各区的发展方向主要功能和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6.
借助Citespace软件,回顾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脉络、研究内容,明晰研究不足与研究方向。创新网络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①网络空间尺度方面,已有研究关注集群内与集群间网络、城市内与城市间网络(城市群网络)、跨国公司全球网络配置等问题;未来研究应从单一尺度向多尺度网络耦合研究转变,从单一网络向多重网络融合研究转变。②网络演化及其驱动因素方面,节点演变、多维邻近性对网络演化的影响成为研究重点,未来应重视对产业和技术网络轨迹演变的研究。③网络结构及其对创新的影响方面,已有研究关注节点网络结构如何影响个体创新行为与创新结果,未来应深化整体网络结构和连接原因,以及网络组成对整体网络演化影响的研究。未来应加强对中国欠发达地区、中国后发跨国公司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强化计量方法的应用,例如块模型、社区发现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高新区中的地位,首先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西安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十名,处于发展良好的一类;接着从高新区企业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企业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及技术转化能力五个方面对包括西安高新区在内的发展较好以上的30个高新区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虽然从整体来看西安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但与成都、武汉等高新区相比,其优势并不明显;最后提出了西安高新区应该从产业环境、招商引资和软硬环境等方面提高其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8.
从地方到全球全球价值链框架下集群的升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文嫮  曾刚 《人文地理》2005,20(4):21-25,118
从"地方"到"全球"是近5年来国际上对产业集群研究视角的新转向。本文首先回顾了学术界强调的"内生生长因素"集群发展观。并揭示现阶段"新区域主义"在产业集群发展出现新状况时,解释力的局限。由此,介绍了目前国际地理学界对"新区域主义"理论的置疑和再思考,同时引入国际上"重视外部资源、把地方经济发展纳入全球产业背景"的新集群发展观。并通过对全球价值链(ValueChains)分析框架的介绍,从理论上探讨国际产业集群研究新动态对中国集群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9.
为了长久保存馆藏青铜文物,有效转化深层有害锈氯化亚铜,以仿古青铜试样为对象,应用循环伏安法、恒电位极化法等电化学实验来研究青铜在模拟中性土壤介质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应用X-射线衍射(XRD)、共聚焦激光Raman显微分析检测其腐蚀产物的主要物相。结果表明,氧化过程是生成有害锈氯化亚铜的反应,还原过程是氯化亚铜还原成铜的反应。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SEM-EDS)进行形貌观察和微区腐蚀产物成分分析。对氯化亚铜在不同湿度环境下的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由此,为除去青铜文物深层有害锈氯化亚铜所做的一系列探讨将在博物馆藏品保护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e results of a study concerning 42 axes, mainly discovered in the Copper Age pile dwellings of Ljubljansko barje (central Slovenia) and in the neighbouring areas of Caput Adriae. The studied shaft‐hole axes, characterized by homogeneous typology but slightly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have been called ‘Ljubljana‐type’ axes (Lt). The raw materials show a common OIB‐like signature and metamorphic and spilitization features that recall oceanic conditions. The typ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ery high percentage of Lt axes among the polished stone axe assemblages of Ljubljansko barje suggest that the raw material was probably gathered from one or more relatively small outcrops close to Ljubljansko barje. Similar igneous rock types outcrop in the presumably Palaeozoic diabase/shale complex (Eisenkappler Diabaszug), intruded by the northern Karawanken plutonic belt. A probable provenance from this area, particularly rich in copper ore deposit, would confirm the important role of Ljubljansko barje as a metallurgical district, as well as a strong relation between lithic raw materials and Cu cultivation districts during the Copper 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