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51.
崔玉峰 《丝绸之路》2009,(10):95-96
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物及艺术成就的伟大宝库,它仿佛是现代城市的”名片“,代表着现代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发展。博物馆也是一种文化消费,只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2.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演变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多年来积累的气候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在全新世期间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温暖期。它们的时间分别为8~6kaBP(校正成日历年龄大约为9~7calkaBP)和5~3kaBP(日历年龄大约为5.5~3.2calkaBP)。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环境条件的制约。在前一个温暖期的后半段(8~7calkaBP),北方旱作农业(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发展起来。南方稻作农业要在7.0~6.0calkaBP才初具规模。而6.0~5.5calkaBP的气候冷干事件使得南北方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但是南方受到的影响要小于北方。在后一个温暖期到来之后(5.5~3.2calkaBP),分别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南北方新石器文化几乎同时进入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尽管南北方文化体系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并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发展动力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大的时空尺度上来看,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最早期文化萌芽阶段(10calkaBP)——早中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文化相对衰退期(10~8calkaBP)——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方农业文明崛起(8~7calkaBP)——7.0~6.0calkaBP的南方稻作农业的极大发展期——6.0~5.5calkaBP的文化衰退期——新石器时代晚期(5.5~4.0calkaBP)文化的极大繁荣。其间一些大的文化演替或者转型事件的时间在各地也大致相同。说明这种大的文化演进过程还是受到了同一个信号的支配,而只有环境气候因素才可能影响到如此大的范围。  相似文献   
53.
清代承袭历代修史制度,开设各类史馆颇多,纂修史著亦丰,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史学遗产。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史学编纂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乾隆朝纂修的"五朝国史"较康熙朝"三朝国史"、雍正朝"四朝国史",体例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开创了国史纂修的新局面,促进了清代国史纂修制度的完善,成为清代官方史学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4.
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无未  崔剑昆 《文献》2003,(1):119-133
一、<辨音纂要>体例及性质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明代抄本<辨音纂要>(以下简称<辨>)是一本迄今无人论及的韵书①.  相似文献   
55.
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6月14日,陕西省甘泉县下寺湾石油钻采公司在下寺湾镇阎家沟村修建加油站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随即通过该镇派出所将文物上缴县博物馆。收到文物后,县博物馆、县文物旅游局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并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由于文物是在机械施工中发现的,残损非常严重,出土地点的原始状态也已完全被破坏。我们对现场的积土进行过筛,又陆续发现了青铜钺、戈、泡饰、金箔片、绿松石和许多青铜器残片。本次共出土文物70件,其中,青铜器57件,其他13件。目前,这批青铜器已委托上海博物馆进行修复。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6.
清代镶嵌器物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玻璃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镶嵌材料。为探讨清代镶嵌玻璃饰件的成分特征和加工工艺,本工作采用微区X射线荧光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方法,对故宫馆藏清代紫檀木边嵌玉石楼阁挂屏上的6件镶嵌玻璃饰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6件玻璃饰件属于K2O-CaO-SiO2体系,以石英岩引入SiO2作玻璃基体,硝石作助熔剂引入K2O,CaO有方解石和萤石两个主要来源;深蓝色玻璃着色元素为钴,浅蓝色玻璃着色元素为铜,蓝绿色玻璃为铜和铁共同着色,4件玻璃饰件乳浊剂均为CaF2;黄色玻璃以铅锡黄为着色剂并乳浊剂。通过显微形貌观察结合档案记载,认为镶嵌玻璃饰件是在熔制好的玻璃块上经过二次加工而成,加工工艺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治玉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清代镶嵌工艺及玻璃制作工艺的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7.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le provenance of ores employed for metallurgical production during the Early Bronze Age in the central Hexi Corridor of north-west China. In total, 78 pieces of copper (Cu) o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Early Bronze Age sites and one Cu deposit site (the Beishantang Cu deposit) in the Heihe River region of the central corridor. These sites were dated to the late Machang (4100–4000 bp ), Xichengyi (4000–3700 bp ), Qijia (4000–3600 bp ) and Siba (3700–3400 bp ) cultures. After comparing with published lead (Pb) isotopic data from other possible Cu deposits in nor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 ores collected from the Early Bronze Age sites were most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adjacent Beishan Cu deposit. More intriguing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Hexi Corridor, a dozen Cu ores were discovered containing highly radiogenic Pb. Though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entral Plains, they illustrate a possible new type of Cu used in Bronze Age western China, and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are significant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provenance of raw metals for metallurgical production in the prehistoric Hexi Corridor.  相似文献   
58.
先秦社会的氏族残余比较浓厚,昭穆制度影响较大。秦汉时期,皇权取得了独尊地位,"父子相传"的皇统传承规范成为制约帝陵布局的重要因素。西汉葬于渭北祖陵区的皇帝有八位与其前任皇帝属父子关系,而文帝因为平辈冲突,宣帝因为代际缺环,均未入葬祖陵区。平帝虽与哀帝同辈,但西汉后期以来,"为人后"原则日渐成为皇权传承的补充条款,王莽本着这个原则,葬平帝于渭北。  相似文献   
59.
对商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1004号王墓出土的7件青铜胄进行了热电离质谱(TIMS)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成分分析,数据显示铜胄的合金类型可分为两类——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且其二者的铅同位素比值均处于高放射性成因铅范围。此研究结果为探索金属矿料的产地来源及此著名王墓的年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0.
崔世平 《华夏考古》2011,(2):103-105
本文通过对文献中关于后周陵寝问题记载的辨析,认为五代帝陵玄宫继承唐代制度,使用石室,从后周太祖郭威嵩陵开始,禁止使用石室,改为使用砖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