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为探讨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古菱角的实验室保护方法,选用PEG 4000法、山梨醇法、乙醇-十八醇法对其进行试验,并以空白样品为参照,分别对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古菱角样品进行多方面分析,以选取保护效果最佳的处理方法。经过处理的古菱角尺寸干缩率明显下降,基本密度大幅提高,菱壳强度增加,并能保持成分基本不变。切片显微观察表明,加固材料的填充能有效支撑菱壳的细胞壁,使古菱角保持稳定的状态。乙醇-十八醇法通过乙醇置换脱水后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使十八醇渗透菱角进行加固,处理后的样品表面色泽与冻干的空白样品最为接近,且久置后状态稳定,在三种方案中最佳。  相似文献   
192.
Li, Y., Liu, X., Ren, D., Li, X. & Yao, Y., June 2016. First report of Cixiidae insect fossils from the Miocene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Alcheringa 41, xxx–xxx. ISSN 0311-5518.

A new insect species, Cixius discretus (Hemiptera, Fulgoromorpha), from the Lower Miocene Garang Formation of Zeku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s described. This species can be assigned to Cixiidae and represents the first fossil representative of this family from Qinghai Province. Based on the recent single-origin hypothesi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ectonic plates in the Cretaceous, we consider that ancient Cixius had dispersed globally prior to the Cretaceou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habitats of extant Cixius, the palaeoclimate and fossil flora of the Zeku area during the Miocene, we interpret the climate of Zeku in the early Miocene to have been warm-temperate and mildly arid. The new species constitutes evidence of wooded and shrubby habitats in Zeku during the Miocene.

Yi Li [], XiaoHui Liu [], Dong Ren [] and YunZhi Yao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Xisanhuanbeilu 105,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48, PR China; XiangChuan Li [],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PR China.  相似文献   

193.
汉阳陵彩绘文物多种多样,出土时有些保存状态良好,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些则相反。为了弄清其内部结构原因,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X-衍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4类彩绘文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著衣式陶俑彩绘只有一层颜料层;陶器和木马彩绘由三层构成:灰腻层、生漆有机层、颜料层;(2)漆器彩绘由2~3层漆灰-亚麻布+2层以上生漆+2~3层色漆构成;(3)陶俑和木马上的红色颜料为铁红;漆器的红色颜料是朱砂。研究建议出土时对具有生漆有机底层的彩绘即刻采取保湿措施,并采用防绉缩和加固并用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94.
朱一 《东南文化》2006,(6):78-84
瓷器火焰珠纹作为瓷器装饰的辅助纹样主要有火焰龙珠纹和摩尼珠纹两种类型,它继承了传统火焰珠纹的样式特征和文化内涵,并最终发展为一种体现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95.
司马迁引《尚书·西伯戡黎》 ,兼采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文字。他解释经文 ,引用了今文家说 ,亦据自己对史料的判断和推论对今文说作了改动。司马迁提出“考信于六艺”说 ,表明对儒家经典的尊重 ,但并非唯经典所从。他对经文作了选择、建构和批评 ,把经过历史批判的经文作为撰写历史的基点 ,表现出鲜明的史学思想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6.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凭借快速、准确、无需接触文物表面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中。江苏句容孔塘遗址在发掘过程中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不断跟进扫描,全面真实记录发掘过程中的各类遗迹的空间数据。在顾及遗存特征的前提下,对多时相墓葬点云数据进行了空间匹配、分割和缺失数据拟合等后期处理,重建遗址三维场景,直观展示多期遗存的时空关系,为后期考古研究推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7.
中国发现的"高丽青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毅 《中原文物》2001,(3):51-54
本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若干"高丽青瓷"的各项基本特征进行排比归纳,对"象嵌"装饰技法的实质进行了研究,并进而初步探讨高丽青瓷及其装饰技法与中国南北方青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8.
通过前期现场调查,分析了贺兰口岩画的主要病害,提出岩画附近的危岩体是其中威胁较大的一类地质病害。根据现场勘察将贺兰口岩画附近不同状态的危岩体分为坠落式、滑塌式和倾倒式三类失稳模式。经过室内试验得到了岩石矿物组成、密度、气孔率、吸水率、单轴抗压强度等物理性质,并且利用Hoek-Brown准则、贯通率法以及岩石表面回弹值估算了危岩体与主控结构面的强度参数,例如单轴抗拉和抗压强度、变形模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然后利用不同失稳模式的计算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危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需要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199.
《礼记·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后世许多重要的文论、乐论、美学理论都可以在《乐记》中找到雏形。然而,这部重要的儒家文艺经典,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佚失严重。亡佚原因包括《乐记》自身的原因,秦汉古籍编纂通例的原因以及客观政治环境的原因等等。通过钩稽辨析,今存《乐记》文字的文献有:《礼记·乐记》、《史记·乐书》、《说苑·修文》、《白虎通》、《风俗通义》、《周礼·乐师》、《吕氏春秋》中存有零散分布的相关文字。  相似文献   
200.
Starch grains from 31 modern samples of millets derived from the seeds of 7 species within the genus Setaria and 2 species within the genus Panicum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diagnostic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cient starch grains recovered from a sample of broomcor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excavated from the Cishan site (10.0-7.6 cal yr BP)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were then subjected to the same analyse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ies, if any, between modern and ancient samples. The data indicate that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particularly surface and fissure features, will allow for solid identifications of ancient millet starches, while size classes will be helpful, but will not be dependable taxonomic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