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8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3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清代各类职官表,是新修<清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学士乃"居六卿之首""职司赞襄"①,故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对<清史·大学士年表>的编纂,尤为重视.大学士始置于唐代,宋明因之.清自太宗崇德元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复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后多有变动.康熙九年(1670),遂成定制. 相似文献
92.
文章认为志稿评审工作要从强化志稿评审意识、细化志稿评审标准、优化志稿评审程序、深化志稿评审机制4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不断提高志书质量。 相似文献
93.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积极贡献不可磨灭。但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加强其研究对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匹配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4.
95.
淮河流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区域,在我国生态环境演变中具有典型意义。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进行系统治理的河流,也是第一条从立法层面进行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河流。新中国对淮河的治理,从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到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从关注行蓄洪区群众生产生活到脱贫攻坚,从治理污染到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对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治理方略不断演进,为探索河流治理、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6.
10世纪末由基督教会在西欧大陆发起的“上帝的和平”运动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原因共同促成的。它包括“上帝的和平”和“上帝的休战”两个阶段 ,主要通过举行和平集会等活动 ,力求限制贵族的私战和骑士的暴力行为 ,从而保护社会各阶层免受其害。这一运动使西欧的社会秩序有所好转 ,有利于西欧的经济复兴。它提高了教会的权威 ,促进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划分三个等级的社会理论 ,并为十字军东侵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7.
98.
99.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空间。轻视环境建设,最终导致水资源枯竭,土地沙化,气候异常。辽西民族地区干旱相当频繁.此次大旱严重影响少数民族群众的正常生产和地方财政收入。干旱受气候、土壤、植被和社会因素所制约。其社会因素中,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较大。只有通过综合防治,治理农、林、牧和山、水等几方面措施集中实施.才能改变目前的干旱状况。抓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是辽西民族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
Eileen Ka‐May Cheng 《History and theory》2013,52(2):278-289
Richard Kirkendall's collection of essays, 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Writing and Teaching of American History,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OAH) from its founding to the present, using that history to illuminate how the writing of American history has changed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The book provides coverage of all the major dimensions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Association's (MVHA) and the OAH's activities, ranging from the work of its scholarly publications, the Mississippi Historical Valley Review and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to its role in promoting the teaching of American history. Overall, the essays in the volume tell a story of the organization's progress toward greater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falling prey to a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ography. In doing so, the book is part of a larger tendency in the way that historians have approached historiography, which in turn reflects their ambivalence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us, even as the very enterprise of historiography is premi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how historians are themselves the products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historians have revealed the limits to that recognition in their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This essay shows how deeply rooted this duality has been in the study of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and illuminates some of its sources by placing Kirkendall's book in the context of how the MVHA and the OAH have treated historiography over the course of the organization's histo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