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程宜 《收藏家》2012,(9):61-66
佛山木版年画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生产而得名。明清时佛山曾是全国年画生产和批量销售中心之一,特别在清代乾隆、嘉靖年间至抗日战争前,发展最为鼎盛。  相似文献   
52.
<正>Having traveled to Tibet more than once,I find I have visited 74 counties in seven prefectures of Tibet,such as Lhasa,Ngaqu,Shigatse,Lhoka,Nyingchi and so on...  相似文献   
53.
1993年8月,位于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的一座古墓葬被盗掘,其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94~1995年进行了发掘,根据出土的墓志石、印章以及墓室中发现的两套棺  相似文献   
54.
程旭 《文博》2011,(3):73-79
唐代在墓室中绘制壁画,不但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反映着当代人们的宗教取向。唐代佛教昌盛,华夏民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也深受影响,在表现形式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随葬明器大量减少,代之以墓室壁画和隐藏其中的佛教因素为主,并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55.
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在南满控制区域内的铁路、港口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事业,与此同时,中国官府也积极创办当地公共卫生事业,双方就公共卫生事业领导权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较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某些特定区域的卫生环境。然而,由于这是一种扩张/反抗的展开模式,在疾病治疗和预防疾病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考量,致使城市贫民区与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并未得到重点关注和大量投入,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地区仍然疾病丛生,恶性传染病蔓延。在这个意义上,日本推进的公共卫生事务自然有其殖民主义扩张、帝国主义统治处心积虑、老谋深算的一面,中国官府和社会的自强卫生、救国医学则或可被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推进方式。  相似文献   
56.
程一兵 《神州》2011,(3X):159-159
一个班级的管理需要班级理念做支撑。要加强高中学生的各方面的教育,还应把学习作为教育学生的一条主线,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对高中学生,一旦脱离了“学习”这条主线,一切教育都是枉然。  相似文献   
57.
过去的30多年,有着鲜明计划经济烙印的社会福利制度随着经济转轨经历了从初始的起步探索,到后来逐渐转型和步入正轨的艰辛的改革历程。职工福利分解、社会福利社会化推进、社区服务普及、农村社会福利重构、适度普惠型福利探索等凝结为改革成果,初步形成了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但这些改革在社会福利的目标模式上是初级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面对变化的国情,处理好发展与公平的关系,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58.
刘成 《史学集刊》2013,(1):104-111
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体现了英国现代转型的时代潮流,此时《谷物法》失去了社会多数群体的支持,能否废除的关键取决于持不同立场的议员在议会内的博弈。谷物法的产生与废除都是某种特定的历史范畴,无论在废除谷物法问题上持赞成或反对立场的议员,他们代表的只是城镇或是农村的部分群体的利益,却同时伤害了农村的利益。《谷物法》不能简单地看成为一个阶级立法,赞同《谷物法》的不仅有土地贵族,也有农场主和耕地农。  相似文献   
59.
Understanding how to live successfully within our environment is among the most pressing challenges facing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paper probes the problem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olithic cultural sites and the geographic context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south of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rchaeological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175 Neolithic cultural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with a sequence of Laoguantai (14C age 8–7 ka BP), Yangshao (14C age 7–5 ka BP) and the late period of the Neolithic Age (14C age 5–4 ka BP). The total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distribution area and the density all showed an early ascending and later descending trend, but the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to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the entire Shaanxi Province declined sharply. Spatially, these sites were concentrated on the terraces of the Hanjiang River and its main tributaries with an altitude of 400–800 m. Multiple data were integrated to clarify the critical effects of tectonic and geomorphologic condi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eolithic sites. Further comparisons revealed the correlation of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with the Neolithic cultural succession in the study area that ameliorated conditions to gener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itive culture while degeneration coincided with the culture's transition or interrupti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the primitive culture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differentiation sheds light on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human–nature interaction system during the Neolithic Age, thus emphasising the wider field-based investigation and high-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works of the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60.
制度厚实、制度空间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魏成  陈烈 《人文地理》2009,24(2):67-72
19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愈来愈多地开始倾向于用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回顾了西方制度取向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背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并在探讨制度厚实和制度空间的理念及其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制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现及其不足。本文认为,对于制度转型时期的大国-中国而言,倘能将包涵尺度特征与制度套叠变化的制度空间理念纳入到大规模制度变迁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中,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空间差异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