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不懈的探索--严文明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考古学近十几年来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体现在理论方法水平的发展以及学术焦点的转变,这些变化的发生对考古学界的影响是怎么样呢?作为学者又应该怎么样去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呢?我们访问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先生,请他跟我们谈谈他的想法。研究心路庄丽娜(以下  相似文献   
102.
基于APSO—SVR的山岳风景区短期客流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岳风景区短期客流量小样本、非线性等特征,本文提出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PSO)的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模型,融合SVR处理小样本、非线性预测特性和APSO优化SVR参数的能力对山岳风景区短期客流量进行预测。来自山岳风景区黄山2008年~2011年暑期相关日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与PSO—SVR、GA—SVR和BPNN等模型相比,APSO。SVR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更高、误差更小,是进行山岳风景区短期客流量预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3.
基于慢城视角的长江三角洲慢旅游目的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琰  殷杰 《旅游科学》2014,28(6):82-92
慢旅游作为长江三角洲旅游一体化的新驱动力,对长江三角洲旅游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S数据和GIS技术,基于慢城视角,以人类活动强度、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为慢旅游目的地开发的主要参考标准,选取夜间灯光、土地利用现状、地形高程、大气气溶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5个评价因子,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权重后进行空间运算,开展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慢旅游开发适宜区主要位于自然和人文条件均很优越的苏南河网密集区、浙北(宁波)滨海区域及浙南风光优美山区。  相似文献   
104.
Samples of celadon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Altar Guan Kiln in Hangzhou, and from the Xiaomeizhen and Xikou Kilns, two subordinate kilns of the Longquan Kiln producing black‐body celadon called Literature Ge. Both the elemental contents in the sample bodies and the glaze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ample bodies contain fingerprint information for provenance, while this was lost in the glaze dur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TiO2, MnO and Rb2O contained in the bodies are fingerprint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eladons from the Xiaomeizhen and Xikou Kilns. In the Altar Guan Kiln, some low‐TiO2 samples were found and their body colour is much lighter than some others, but they do not differ with regard to iron content. This indicates that both titanium and iron are indispensable for the blackness of the bodies: they may react to form some black minerals during the firing process. Ultimately, samples from the Literature Ge and Altar Guan Kilns differ in their body constituen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sampl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rresponding to the two different areas.  相似文献   
105.
介绍了考古对象的磁性、磁异常特征及一般工作方法等。例举了在一些地区应用高精度磁测的情况和效果。以具体的实例证明该方法高效率、无损伤等优点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该方法在考古应用中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6.
《清史稿》是民初官方主持纂修的史书,刊印不久后却因"内清室而外民国"的反动立场而被南京国民政府查禁.究其原因,首先,清史馆在归属问题上的含糊不清使修史宗旨具有不确定性;其次,在史书纂修过程中,北洋政府对史馆成员的政治立场缺少足够的干预和控制;第三,史书纂修者在书稿中表露出了或深或浅的遗民心态.最后,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在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清史稿》表现出的"表扬清室"的态度和"遗民"口吻都被视为"触犯民国"的罪证.《清史稿》从成书到被禁的历程,显示了政府与修史机构、修史者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民初复杂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07.
Xiaosha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s an important ceramic production area in ancient China. During recent years, local archaeologists have found a number of mound tombs dating to the Zhou Dynasty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any shards of stamped stoneware and proto‐porcelain 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these tombs.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how we collected ceramic shards from tombs and samples from local ancient kilns as reference material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ir relationship. We have used the energy‐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technique to analys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eramic sam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me of the tomb artefacts may be imported from other production areas. We infer that the other tomb samples were produced at local kilns, but due to production process–related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there are small differenc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samples.  相似文献   
108.
蔡彦 《华夏考古》2015,(2):68-78
台湾原住民的来源、迁徙和扩散,在台湾的历史研究上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然而,受到研究方法和资料的局限,这个问题到现在仍有许多争议。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台湾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发现的聚落选址进行统计,主要统计其所处的地域和地貌,描述台湾原住民的迁徙和扩散,进而解释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几个时代的聚落分布的不同来解释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发展:(1)旧石器时代,台湾原住民集中分布在台东的海滨;(2)新石器早期,台湾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的丘陵;(3)新石器中期,台湾原住民开始呈规模地在西部平原聚落定居;(4)新石器晚期,台湾原住民集中分布在台湾东西两岸的低地聚落;(5)铁器时代,台湾原住民开始成规模的向高山迁徙。  相似文献   
109.
在史前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不同地区的技术会有明显差异。比如在整个更新世,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显示不断精致化的趋势,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细石器,并扩散到青藏高原以及整个东北亚和西北美。而华南地区的旧石器技术和类型一直很少变化,以粗大的砾石工业为主。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常常从文化传统角度来解释,认为是不同的人群和技术传统造成了这种差异。还有,随着全新世初定居和农耕经济的开始,全球范围内的史前石器技术显示出一种普遍衰退的迹象,比较精致的打制技术被砸击技术所取代。托伦斯这篇文章从时间预算的角度为石器技术差异和变化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认为精致技术的发展是在时间压力之下,狩猎采集者为了减少觅食失败而加大技术投入的结果。这种具有时间压力的生存方式一般以狩猎为特点,因为猎物迁徙季节性强或转瞬即逝,所以必须加大技术投入确保狩猎成功,以免空手而归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这种技术精致的现象往往随纬度升高而越发明显,这是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猎物资源越趋单一,于是生存的希望完全仰仗技术工具的有效性,所以必须加大技术投入以提高工具的功效。而在南方,食物种类多,互补性强,而且大部分食物为植物,在采集利用上没有时间压力,所以缺乏改善技术和工具的动力。同样,随着人类的定居和流动性减少,生存方式和食物资源发生变化,以前那种要求精致技术的时间压力也随之消失,人们自然也就转向权宜性的石器技术。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学理论在考古材料解释上的价值,从生态适应来研究史前技术的差异和变迁,能够使我们从类型学的分析转向对人类行为的深入了解,从而能更好地进行历史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0.
借洛阳召开国际大遗址保护论坛之机,洛阳文物局从洛阳出土的数十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百余件珍品,举办了洛阳文物珍宝展。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为河洛文明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也给这座千年帝都带来了浩如烟海的文物宝藏。珍宝馆分珍宝一馆和珍宝二馆。一馆展出的是由专家斟选的洛阳五十年考古所得文物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