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The other sid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state is the thorough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way people are organized, and the mechanism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se changes is the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civil organizations (minjian zuzhi). As a linkage point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 civil organizations have exerted an important and unique influence on the orientation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society. The history of the separation and reorient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was both specific to China as well as relevant to global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civil organizations has become rigorous and fruitful,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topics from the history of chambers of commerce to guilds, peasant associations, freelancer groups, charity group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lubs,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hanks to a relatively large pool of participating scholars, the discussions have also multiplied and deepened, contributing to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 new yet indispensable subfield. All of these studies not only delineate the organizations’ background,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state. Indee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constitute the most widely applied analytical framework. This is related to the middleman position of civi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o the state’s ability to dominate them under the Chinese social tradition of strong state and weak society.  相似文献   
142.
有人曾断言,土族是个没有神话的民族。如果仔细斟酌这句话的份量,那可是不得了的:一个民族没有神话,就等于说这个民族的历史没有根,一个没有根本的民族既不可能成长,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土族果真是个没有神话的像浮萍一样随水漂流的民族吗?  相似文献   
143.
文化遗产可以展现一个地区的文化脉络,也是评价该地区文化深度与厚度的要素之一。对待历史功能在现代社会发生了一些转变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保护还是改善开发是学界引发广泛讨论的论题。而冻结与封存并不能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尽管茶马古道的部分历史功能已经消逝或改变,但其在过去近20年问已经以一个文化标签的形式进入了大众文化视域,成为一个区域形象符号。树立品牌建设观念,遵循文化品牌建设的原则、规律进行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是此类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4.
吴言  武宗华 《收藏家》2011,(7):59-66
胡绳(1918—2000年)祖籍浙江钱塘,生于江苏苏州。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和史学家。 1995年4月,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胡绳第三次莅临湖北襄阳视察时,决定将自己长期写作研究及收藏的2万余册文献,  相似文献   
145.
阎岩 《丝绸之路》2011,(12):115-118
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教事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待改进的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6.
在中国革命史上,共产党、青年党和国民党纵横捭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格局和走势。而三党竞斗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就在于争取青年学生。在此后20多年三党循环敌对和相互抗衡中,中共广泛运用思想交锋、党团制度、统一战线等斗争策略,从而确保其在国、青两党的攻击下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7.
1956年初至1957年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了诸如工人罢工、农民退社、学生闹事、复员军人集体请愿等社会群体性事件。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社会群体性事件。面对复杂严峻的情况,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妥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这次事件的历史和经验,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珍惜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8.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禾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9.
本文根据洛阳孟津朱仓M722、M707东汉陵园的发掘材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两座陵园的性质、归属以及陵园建筑的功用进行了推测,初步认为朱仓M722、M707是东汉顺帝宪陵和冲帝怀陵,朱仓M722西组南侧夯土台基为石殿,中组为陵园寝殿,东组西侧院落为园省,东组东侧院落为园寺吏舍。  相似文献   
150.
近30年间,中国辽吉两省、朝鲜西北地区相继发现了"列燧"遗址,主体性军事类障塞、中枢性行政类城址和附属性保障类遗址等重要的长城障塞遗址,累计调查发现的障塞数量规模已相当可观,为我们进行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量化统计分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本文通过量化统计得出:目前在总长约1081公里的辽东长城障塞线上,共发现"点线式"障塞结构、"线段式"短垣结构和"线条式"长垣结构三种构筑形式;其中障塞结构遗址162座;"线段式"短垣结构遗址3道8段;"线条式"长垣结构长120公里。使我们对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的地理分布、障塞类型、设置规律、建筑特征、历史分期等方面,初步有了一个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