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刘晓东  年旭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29-139,162,163
洪武朝外廷政治的演变,与"国本"问题有着莫大关联。东宫官属的嬗替,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洪武朝诸大案依次衍生的内在逻辑性。初期东宫官属的设立与勋臣兼职,虽有效平衡了政局,却造成了浙东派势盛的隐患,这也成为朱元璋首先从浙东派入手清除外廷政治势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洪武十年,东宫官属的调整与太子的正式预政,揭开了朱元璋谋划已久的"废相收权"斗争的序幕。洪武二十三年前后,从"詹事院"到"詹事府"的转化,则是朱元璋针对太子死后新的政治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稳定"国本"的重要举措,并与蓝玉党案相表里,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东宫官属体制。  相似文献   
92.
徐光台 《历史研究》2012,(6):66-82,192
明末利玛窦入华,学习儒学经典与注意科举考试,其引入西方自然知识对科举是否产生冲激,值得研究。利玛窦在世界地图中加入宇宙论、天文学、历法等自然知识,具有考据中国传统自然知识的蕴义,吸引李之藻求教并刊刻《坤舆万国全图》。之后,李之藻于万历三十一年福建乡试出一道"天文"试题。其中虽无一字提到西学,却吸引士人在揭榜后求教,激起郑怀魁兴趣,反映他从利玛窦那里学到了什么。三十三年京察,郑怀魁迁知处州,李之藻降职待补,有更充裕时间完成《浑盖通宪图说》,三十五年请郑怀魁帮忙出版。这段曲折的历史是西学与科举试题的首例,成为17世纪自然知识考据的一个案例,亦为中国士人间传播西学最早的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93.
徐峰 《中原文物》2012,(2):19-29
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南徙之旅呈现东西两途。西线去往宁镇地区,即禹会-牛头岗-江宁点将台和高淳朝墩头;东线前赴环太湖流域,即禹会-南荡,至江阴花山,再东去松江广福林。在其南徙的过程中,江淮是必经之道。江淮属于"廊道"地区,一方面,它的连通性给区域间文化交流带来便利;另一方面,这一开放的区域又易引来外域强势文化的干扰,导致本地文化受损。众多的能流、物质流、信息流,都以高密度、高流速和少停留的方式从此通过,从根本上决定了廊道地区相比于稳定的文化母区,不可能凝聚和沉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导致江淮地区的社会进程出现断裂相。  相似文献   
94.
徐琳 《收藏家》2012,(7):57-62
如果要在如今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中寻找历史最为久长,文化背景最为深厚的艺术门类的话,恐怕非玉莫属了。从新石器时代内蒙兴隆洼地区发现的早期玉器算起,中国玉器已经走过了8000多年的历程,如今依然是人们的至爱,尤其是国际拍卖市场上清代宫廷玉器的价格屡创新高,甚至过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95.
一些沿江史志著作和渡江战役资料,错误记载本地渡江时间,这一错误的广泛传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错载渡江时间的原因有三个方面:1.史志工作者采纳的资料靠不住。2.成书过程缺乏与周边史志部门交流和探讨。3.沿江史志著作缺少注释。史志著作错载渡江战役时间是当时当地人们包括史志工作人员对历史认识局限的一种反映,既是编史修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又应该引起史志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从中汲取有益于日后更好治史的教训。消除错载影响是史志工作者的责任,史志部门应该认真对待,及时公开纠误,把历史真实面貌原原本本地交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广东年鉴》和《广州年鉴》在记载交通邮政篇的比较,认为省、市年鉴交通邮政篇的分目的编排与设置主要是从部门或行业的重要性来考虑的,部门或行业的权重过大,难以体现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不易形成有效的信息群、完整的信息流。同时,这也没有做到循而有序,更无法与读者的基本认知相融洽。并由此提出三点对策:第一,篇目编排与设置上要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群或完整的信息流,不能简单地按照部门、行业或单位的地位或利益来考虑。第二,对于交叉或重复的载录内容在处理上要慎重,力求有所侧重,协调一致。第三,对年鉴进行文字精炼,科学归类,用高一级的目录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97.
胡旭 《中华文史论丛》2011,(3):369-388,396
"飲中八仙"是天寶初期形成的文人羣體,嗜酒、狂放、風神、才藝等共同特徵,是該羣體得以形成的關鍵因素。其存在時間從天寶元年秋末到天寶三年春初,只有一年又三個月。"飲中八仙"中,除了李適之確實與李林甫有政治上的交鋒外,目前尚無證據表明賀知章、李璡、李白、崔宗之等人參與了李適之與李林甫的鬥爭。但是,"飲中八仙"的交往,使他們陷入了微妙的政治猜忌,最終被迫解體。"飲中八仙"的解體,對天寶文學的發展走向産生了深刻影響,具體表現爲三個方面:一,開元以來統治集團的尚文傳統在天寶時期逐漸失落。二,文人聚集方式發生了變化,天寶時期普通文人與執政的宰輔大臣之間相當疏離,他們更多散落在各地,形成大小不一、數量衆多的文學羣落。三,天寶文學的内容和題材與此前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相似文献   
98.
释“侯”     
“侯”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从厂从矢”的会意字,其形体义为人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之状.“侯”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为:处于边境的方侯,拥有武器,从事伺望任务;而“侯”一词本义域的构成则可重构为:方侯[义素(1)]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上伺望[义素(2)].  相似文献   
99.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prehistoric religious practice in China found so far comes from excavations at Beifudi, about 120 km south of Beijing, in the form of votive offerings and porcelain sorcery masks dated to the period 8000–7000 yr BP. These finds are part of a rich Neolithic site located on the second river terrace on the north shore of the Yi River.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pollen analysis of part of a sediment profile from a depression at the edge of first terrace towards second terrace, a few hundred metres away from the main archaeological finds. A sequence of marked changes in environment occurred between 9000 cal yr BP and 6000 cal yr BP, and dating evidence suggests strong associations with the ebb and flow of human activity in the area. The first phase of activity on the site begins at around 8000 cal yr BP, towards the end of a period of relatively dry, col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etween 7800 cal yr BP and 7400 cal yr BP, the first clear evidence of cereal cultivation appears in the pollen record. Rich archaeological finds occur du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suggesting local prosperity. This first phase of the Beifudi culture ends at 7300 cal yr BP, when warmer and wetter conditions are inferred and wetland areas expand, reducing the area available for crop cultivation near the site. A return to drier and cooler conditions from 6900 cal yr BP corresponds with the second phase of apparent prosperity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from Beifudi. This phase ends at around 6500 cal yr BP, at the start of another shift towards wetter conditions in the flood plain environment. The pollen record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flood plain were a major determinant of human activity at Beifudi in the early-mid Holocene.  相似文献   
100.
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情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济在谈到中国近代考古学与传统金石学的关系时,曾这样说过:其实金石学与现代考古学之关系,好像炼丹学之于现代化学;采药学之于现代植物学。炼丹采药,自有它们在学术史上的价值;然而决没人说它们就是化学或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