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2篇
  5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本文介绍了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情况,探讨了三峡早期铁器的特征和发展变化,提出了巴系铁器的概念,进而对三峡铁器的起源、三峡铁器与农业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从多角度对三峡早期铁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2.
马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村,是以马氏家族地主为重要成员的窑洞民居。马氏家族原居山西临县,后迁居杨家沟居住。马氏家族在起步阶段并没有从整体上规划村落布局。清乾隆年间,马嘉乐从自己所居住的“光裕堂”开始,以堂号为自己的儿孙们建筑独立的窑洞式四合院,这些堂号依山顺势,按等级秩序,高低参差于山峁之间,形成了马氏庄园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3.
Zheng, D., Zhang, Q., Nel, A., Jarzembowski, E.A., Zhou, Z., Chang, S.-C. &; Wang, B., May 2016. New damselflies (Odonata: Zygoptera: Hemiphlebiidae, Dysagrionidae) from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Alcheringa XX, xxx–xxx. ISSN 0311-5518

Two damselflies, Burmahemiphlebia zhangi gen. et sp. nov. and Palaeodysagrion cretacicus gen. et sp. nov., are described from the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Burmahemiphlebia zhangi is the first record of Hemiphlebiidae from this amber, although the family was cosmopolitan during the Mesozoic. It can be readily distinguished from all other members of Hemiphlebiidae in having very short MP and CuA veins, and in its rectangular discoidal cell. The new fossils support the view that hemiphlebiid damselflies were one of the dominant groups of Zygoptera during the Mesozoic. Palaeodysagrion cretacicus is the first dysagrionid damselfly from Burmese amber and the second Mesozoic representative of this predominantly Paleogene group. It differs from other members of Dysagrionidae in having a unique elongate discoidal cell. These new finds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damselflies in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Daran Zheng* [], Su-Chin Chang [],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PR China; Qingqing Zhang [], Edmund A. Jarzembowski? [], Bo Wang?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la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9 East Beijing Road, Nanjing 210008, PR China; André Nel [], Institut de Systématique, Évolution, Biodiversité, ISYEB-UMR 7205-CNRS, MNHN, UPMC, EPHE,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Sorbonne Universités, 57 rue Cuvier, CP 50, Entomologie, F-75005, Paris, France; Zhicheng Zhou [], The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62 Kexue Ave, Gaoxin District, Zhengzhou 450002, Henan, PR China. *Also affiliated with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la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9 East Beijing Road, Nanjing 210008, PR China. ?Also affiliated with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SW7 5BD, UK. ?Also affiliated with Key Laboratory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PR China.  相似文献   
134.
对多年来积累的气候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在全新世期间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温暖期。它们的时间分别为8~6kaBP(校正成日历年龄大约为9~7calkaBP)和5~3kaBP(日历年龄大约为5.5~3.2calkaBP)。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环境条件的制约。在前一个温暖期的后半段(8~7calkaBP),北方旱作农业(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发展起来。南方稻作农业要在7.0~6.0calkaBP才初具规模。而6.0~5.5calkaBP的气候冷干事件使得南北方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但是南方受到的影响要小于北方。在后一个温暖期到来之后(5.5~3.2calkaBP),分别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南北方新石器文化几乎同时进入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尽管南北方文化体系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并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发展动力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大的时空尺度上来看,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最早期文化萌芽阶段(10calkaBP)——早中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文化相对衰退期(10~8calkaBP)——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方农业文明崛起(8~7calkaBP)——7.0~6.0calkaBP的南方稻作农业的极大发展期——6.0~5.5calkaBP的文化衰退期——新石器时代晚期(5.5~4.0calkaBP)文化的极大繁荣。其间一些大的文化演替或者转型事件的时间在各地也大致相同。说明这种大的文化演进过程还是受到了同一个信号的支配,而只有环境气候因素才可能影响到如此大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5.
清代云南澜沧江、元江、南盘江流域瘴气分布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随中央王朝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统治和开发的深入,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及方志纂修的兴盛、亲履瘴区人士的增多,使瘴气得到了相对广泛和详细的记载。各地生态环境的变迁,使瘴气分布区逐渐被分割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区域,这些区域交错集中在深山河谷中。纵贯滇西南、滇南、滇东南的澜沧江、元江、南盘江流域是云南自古以来的重瘴区,主有要顺缅、景东、普镇、镇南、元江、临安、开化、广西、广南等瘴区。  相似文献   
136.
罗杰·夏蒂埃的新文化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杰·夏蒂埃是当代法国年鉴学派第四代的重要人物,通过对以"心态史"为代表的传统年鉴文化史学的批判,夏蒂埃提出了其以"表象"和"实践"为核心的新的文化史观,强调文化的基础作用,重视对文本和阅读的历史考察.其文化史观与整个当代欧美史学的主要趋势--新文化史运动相呼应,是其中重要的理论分支之一.  相似文献   
137.
周玮 《江汉考古》2004,(2):43-47
全面、客观地考察良渚化玉琮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良渚化玉琮功用的基本功课。本在网罗良渚化玉琮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分四个部份剖析了和出土玉琮相关的基本事实,并对以往的有关观点做出了一些客观的修正。  相似文献   
138.
林则徐与新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不但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也是研究清代新疆史地的杰出代表。本文着重探讨了林则徐在谪戍新疆时期 ,通过日记、信札、诗词、奏折与杂录等形式开展新疆史地研究的情况 ,内容涉及新疆的历史、道里、形胜、古迹、地名、环境、物产、驻防、屯田和新疆人民生活等。其研究能发前人所未发 ,独树一帜 ,体现了林则徐注重文本与实地结合 ,经世致用和深刻思想性、预见性等多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39.
本文概述了 2 0世纪历史文学研究的历程 ,把 2 0世纪史家关于历史文学的观点归纳为三种 :一是强调科学性而不主张使用文学笔法 ,代表人物是陈垣、何炳松 ;二是强调历史写作的艺术性 ,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张荫麟 ;三是既强调科学性 ,又重视艺术性 ,提出“准确、凝练、生动”的历史文学原则 ,代表人物是白寿彝。认为应当继承和发扬 2 0世纪史家在历史著述方面的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40.
周卫荣 《南方文物》2009,(4):39-45,F0003
本文从失蜡技术的思想起源与工艺起源入手,结合大量商周青铜器与中西方古代失蜡铸件工艺特征的观察对比,指出:失蜡工艺根植于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主要是应铸造人(神)和动物像等的需求而诞生的一种技术工艺。失蜡铸造最根本的特性是软模,因此,铸件具有可扭曲性,可以不在一个分型面上自如地曲张。失蜡铸件的工艺特征是:轮廓和纹饰常常不挺、不锋,不鲜明,无力度:地张平而不坦,棱脊线和无纹光面都会出现断断续续的凹凸状。过去,人们把“器物不好脱模”当作失蜡铸造的判据来运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行的;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透空装饰件鉴定为失蜡铸件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