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4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6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二战后的美国安乐死运动是民主权利运动与医疗技术革命的产物,经历了"死亡权利"运动与"尊严死亡"运动两个阶段。"死亡权利"运动推动各州制定《自然死亡法》,确认病人有拒绝治疗的死亡权利。"尊严死亡"运动以创制公民投票法案方式在俄勒冈和华盛顿州成功制定《尊严死亡法》,实现医生协助晚期病人自杀合法化。文章还分析了安乐死的道德及权利之争,同时也探讨了联邦最高法院认可俄勒冈等州依法进行的协助自杀合法化实验。 相似文献
112.
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对古代瓷窑遗址命名方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窑命名方式有以古文献记载的内容命名以及按现今地名命名两种方式。采用古文献记载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窑址所在州县名称命名、以窑址所在的小地名命名、以窑场所在方位命名、以窑场生产性质命名和以督窑官或窑场主姓氏命名五种方式。按现今地名命名的方式多受通行的考古学文化命名方式的影响。但两种命名方式都存在混乱的情况。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本文为古代瓷窑遗址命名提出三点建议,强调在窑址命名中注重窑址内涵中的稳定因素和窑址的空间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13.
在众多辽代墓葬中发现的随葬金属面具与网络极大地激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目前学界关于契丹族金属面具与网络的随葬这种葬俗的起源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六种学说,它们分别是萨满教说,下嫁到萧氏皇家女子专用说,佛教说,金缕玉衣说,树葬说以及东胡说。同时,笔者认为唐代西域胡人覆面缠裹的习俗对契丹葬俗形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综上所述,辽代的金属面具与网络正是这些因素共同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4.
115.
伪装本又称"托名本"、"伪装书",是将封面印以其他书名以掩饰其内容的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影响下的出版机构,为对付反动当局查禁革命、进步书刊,常常将书刊进行伪装传播,其具体做法通常是采取封面伪装、不断变化书刊名称以及伪托别的出版社的名号等等. 相似文献
116.
聚族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围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而且还凝结了现今仍然存在或已经失落的中原文化。它是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聚族而居的躯壳,中原古代礼制的化石,儒家思想的体现,佛、道文化的反映,小农经济的基地,滚动发展的宿营,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7.
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其实质是墓主人的灵魂从地下世界赴墓地祠堂去接受祭祀。此类题材在画像中的频繁出现,证明祭祀祖先活动的图象是汉画像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8.
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淮东部是介于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区。自50年代初在江淮东部发现淮安青莲岗遗址并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以来,江淮地区的考古工作始终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而高邮龙虬庄遗址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在考古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绕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探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以及淮河流域古文化,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邮召开的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和苏鲁豫皖浙的专家各抒己见,本刊将座谈会上有代表性的专家的发言经整理后以纪要的形式刊出,旨在对江苏乃至淮河流域的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9.
120.
"自然疆界"是近代法国的一个重要政治文化概念,它产生于中世纪后期主权国家兴起之时。作为自然疆界的莱茵河形象,诞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它以关于古代高卢的历史意象为依据,并逐步取代源自中世纪的"四河之境",为法国的理想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了重要元素。17世纪,莱茵河自然疆界观念成为某种国民意识和公共舆论,为法国向莱茵河方向的扩张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在启蒙时代,它更具和平主义色彩,与国家领土空间巩固的目标颇为契合。大革命初期,它再次进入扩张主义的话语,但其理论基础在于非历史的政治理念:自由和人民自决。这一话语三个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法国政治文化中关于国家东北边疆的记忆和认知的变迁,也反映了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地域实体的过程中不同理论和话语的转换与混杂;而革命时代产生的基于自由自决的民族构建论与德意志"语言论"民族认同的交锋,在今天尤其值得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