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4 毫秒
41.
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薛德升  郑莘 《人文地理》2001,16(5):24-28
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对乡村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化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对近20年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内容、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2.
本文在1986年发表《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位置新探》一文的基础上,详检有关碎叶史事,从时空两方面综合分析,其绝大部分发生在哈密碎叶及其周围。巴尔喀什湖附近的碎叶,从乌质勒徙其牙帐以后,在整个四镇存在期间,一直是突骑施安身立命之处。裴行俭留王方翼于安西筑碎叶城,位于其东归途中的伊州(哈密),不可能在今新疆玛纳斯河以西。《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把王方翼筑碎叶城,放在焉耆都督府名下,是因为焉耆王龙嫩突在突骑施占据焉耆后隋唐军移徙伊州碎叶,该地曾长期作为焉耆都督府的侨置治所。“碎叶”(Suyab),突厥语意为两水交汇处,西域有多处以“碎叶”为地名,对有关史事必须具体分析,以免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43.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潘鑫  宁越敏 《人文地理》2008,23(3):17-21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7个年份的城市人口规模数据,分别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首位度、城市规模分形以及城市规模的空间演化等层面对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规模结构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对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4.
Use, truth and time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epistemological structure of history. That structure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pre-moder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befor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history took place), modern (the period of professional history, from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1970s), and post modern (post 1970s). In these three stages, use, truth, and time successively occupied the core of the epistemological structure of history. Postmodernist history, which puts time at the core of its epistemology, is an extreme form of historicism. Even more than historicism, it has emphasized the determining effect of time and change on historical truth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e privatiza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reading has prodded history to become experimental. Experimental history no longer proclaims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Instead, under specific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it strives to produce texts that will be recognized by individual historians and provides these texts to readers, who will make their own judgments. Whether these texts are true will be decided through the uses they produce. In this way, any historiographical practice will be an experiment conducted by an historian in the present and that will consist in searching for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The success of this experiment will depend entirely on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that is, on the conditions provided by the read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45.
旅游产品特点、消费技术与景区解说系统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厉新建 《人文地理》2004,19(2):43-46
在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旅游景区的重要性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本文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下,分析了传统的旅游产品的定义,指出了其逻辑上的问题,从新角度研究了旅游产品的特点,指出应该从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易、旅游者自身的生产消费这两个角度来理解,提出了旅游经历与旅游体验之间的差异;从旅游者生产消费形成自身私有产品的角度分析,指出应该重视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技术问题,而且由于这种消费技术的可移植性和旅游消费的时空规定性,要以高于重视工业产品的消费问题的态度对待旅游消费技术的问题,从而论证了景区解说系统对于旅游景区及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深厚历史文化的观光国家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46.
赵欣 《史学集刊》2007,(4):75-82
鸦片战争强制性地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1848年以后,随着北美至中国航线的开通,一部分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在多种原因的驱使下,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在美国西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侨华人社区,使中国的古老文明渐次播散到美国西部各州。随着北美华侨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华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商业、建筑、科技教育、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许多文化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和主动传播。被动的传播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文化飞地,主动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大熔炉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交叉式的边缘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随着大批旅美华侨华人陆续返回故乡,他们也把西方文明带回侨乡。它们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冲突、融合,从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侨乡形成了新鲜的、西方式的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47.
针对砂石质文物的可溶盐病害治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采用八硼酸钠抑制硫酸钠结晶的方法。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以陕北砂岩为例,研究了梯度浓度的八硼酸钠对硫酸钠结晶的抑制效果,初步探讨了八硼酸钠对硫酸钠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八硼酸钠浓度越大,硫酸钠结晶析出量越少,考虑到“文物保护最低限度干预”的原则,当八硼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5%,抑盐效果最佳。同时本研究对可溶盐病害治理与砂石质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8.
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模式及目的地类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旅游社国内观光旅游线路报价单,统计并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的类型、特征,以及长三角地区旅游目的地类型。结果表明,单目的地模式和完全环游模式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两种旅游线路模式;长三角地区各目的地在旅游线路中出现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类型主要表现为单一型、门户型以及出口型;通过对旅游线路中各目的出现频次的统计可见,长三角目的地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49.
清人盛大士撰著的《靖逆记》一书,是记述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反清事件最为系统的史籍,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可是,由于原刻本流传稀少,关于此书的版本源流,学术界一直不甚清楚。作者根据其收藏的两部早期刻本,对比通行的上海书店影印本,分析判断各种刻本之间的承续关系,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这一文献提供版本学参考。  相似文献   
50.
Scholars often consider the mostly pos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China by Italian visitors in the 1950s as the false and embellished depictions of political pilgrims.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this oversimplified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evidence from commonly cited travel account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talian writers’ leftist political sympathies did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self-censorship or intentional embellishment of China, nor did the host country’s control and surveillance over foreigners simply make Italian visitors willing to cooperate or produce positive feedback. Putting these travel accounts in thei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the article shows that Italian intellectuals’ pos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China in the 1950s, as well as the severe criticisms that were raised in the 1960s and 1970s, were rooted in reality and reflected the radical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Sino-Italian relation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Maoist era (1949–19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