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清末民初,以官办企业的衰败为动因,以政府振兴工商实业的政策革新为契机,湖北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个官局实行了招商承租.四局承租权随后在多个民营企业依仗当政官僚的庇护争相角逐下辗转易手,四局承租权的流转历程,既是几个民营企业凭借官商私谊及其背后的官权保护依次争得"官业"承租权,进而快速孵化、诞生、成长的过程,也是这些民营企业一个个在官商私谊与官权干预侵害下丧失"官业"承租权,进而相继解散的过程.四局在此期间生产管理和经营绩效均取得一定进展,但最终还是在承租权为当政官僚所左右的频频转移中走向了没落.四局招商承租举措由此在实施过程中与政府振兴工商实业的政策初衷发生背离.  相似文献   
72.
从各地的新编地方志来看,文化类志书内容记述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工作,然而旧志记述的主体则是各地的基本情况,工作内容基本上不涉及,从而形成新旧两种志书的巨大差异。正因为新志记述的主体是工作,所以就产生了立场、观点、平衡等各种问题,而旧志这些问题的涉及要少得多。正因为旧志记述的是文化的具体产品与文化活动,所以读起来津津有味,充满情趣,而新志则令人乏味,缺乏可读性。到底采取哪种方式好,不能简单而论,新志记述工作是当代人对地方志的一种理解,地方志由地情介绍转为工作记录是地方志内容的重大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记述工作本身并无不可,但只注重工作而忽视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记录甚至完全舍弃不记则是不可取的,应该说两者兼顾较好。  相似文献   
73.
罗鹭 《文献》2007,(4):61-67
笔者在南京图书馆发现一部稀见元人别集--韩璧《云樵诗稿》.之所以说它稀见,一是因为该书很少见于历代书目著录和典籍徵引: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今人雒竹筠《元史艺文志辑本》、周清澍《元人文集版本目录》等书皆未见著录;《全元文》遍稽群书,也没有辑录该集所附录的韩璧遗文;杨镰《元诗史》是近年来元诗研究的力作,该书专门论述了元末的"赴难诗人",但这个有三百三十多首诗作传世的重要"赴难诗人"却没有进人其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74.
1996年5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河南轮胎厂发掘30余座古墓,其中一座为北宋晚期仿木结构砖室墓。出土有墓志和黑釉弦纹梅瓶。因有墓志,故其墓葬形制和梅瓶样式为鉴定同类墓葬形制和梅瓶的标尺。  相似文献   
75.
四川汶川县出土的唐代造像碑与经幢,以及佛教石刻造像数件,为研究四川地区南朝以来佛教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传播路线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6.
台湾问题是当前中美日三角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美日插手中国台湾问题,主要是出于两国战略利益和遏制中国的考虑。但事实上,这不利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在中美日三角关系框架下,中国为解决台湾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包括提高综合国力,发展中美、中日关系,坚持睦邻友好外交等。  相似文献   
77.
Abstract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was a “convergent historical movement,” as well as a movement with a central purport and an intrinsic wholeness. The image of a homogeneous May Fourth formed unintentionally, and was also constructed by contemporaries and later generations. By examin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from a more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exploring whether the latter was in fact a response to external impact or a self-awakening, observing how the debate over new versus old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era developed to the point of a “culture” war, how the two-sided efforts for radical reforms reconciled de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 movement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other aspects, thus examining the legacy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via perceptions in the post–May Fourth era, we can see that May Fourth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相似文献   
78.
本篇着重分析了皮央石窟IV区32窟(护法殿)壁画中萨迦派及俄派祖师传承以及护法、供养场景,综合探讨了壁画年代、艺术风格及教派影响范围,认为此窟壁画的绘制年代在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具有藏中地区艺术风格,反映出当时萨迦俄派在西藏西部普兰、古格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79.
道咸新学是清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其“务为前人所不为”的态度既是学问的自然扩展,也显露出明显的“造反”意味,使清代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游离出明清之际开创的风气。经学内部治学空间、门类和取向逐渐外移,而此前臣服于“汉学专制”的“一切诸学”从边缘走向中心。道咸新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对冲击中国的西教和西学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在不断受动中仍保持了能动。由于西潮冲击带来更大的转变,且西学稍后占据“新学”之名,致使道咸“新学”在学术史上呈失语状态。梳理学术史上这一重大转折,探究这一不待西潮冲击先已出现的自身变动与稍后席卷中国之西学的关联互动,对理解西潮冲击的实际影响,以及将中西各自整体化的“冲击/反应”解释模式,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0.
正设在杭州西子湖畔、曾经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荣膺全国艺术院校之最的国立杭州艺专,一代艺术大师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潘天授(寿)、雷圭元、王子云、滕固、傅雷、常书鸿、庞薰栗、吕凤子、刘开渠、董希文等,与李霖灿、刘宝森、闵希文、雷震、赵春翔、邹道龙、姚继勋、卢是、许用保等一批师生一起,经历了抗战、流徙,他们参与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中国西北内陆文物古迹史上浓重的一笔。六十年之后,我们再一次重温当年艺专俊杰的坎坷经历与卓越贡献,并真诚纪念那个滞重、勃发的不朽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