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篇
  免费   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0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3 毫秒
81.
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第九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上所报告和收到的103篇论文的内容,对我国科技考古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内容涉及生物考古和农业考古、年代测定、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玉器及玻璃器的产地和结构分析以及环境考古、遥感考古和文物保护等.这些论文的内容充分展示了近些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全面反映了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2.
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颜料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是目前陕西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建筑壁画,为了解其颜料组成,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颜料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五省会馆壁画除正殿发现一处红色染料外,其他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朱砂、铁红;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石绿、斜氯铜矿;蓝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smalt、石青;黄色颜料为雌黄、铁黄;褐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铁红及铅丹的变色产物二氧化铅;黑色为炭黑;白色颜料主要是铅白,且多使用铅白作为调色颜料。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清代民间壁画的制作工艺,丰富对陕西建筑壁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天然材料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古鉴今,为发掘古代传统清洗方法中的科学、合理成分,解决现代化学洗涤剂清洗丝织品文物产生的易损伤、易残留、污染大的问题;简要回顾了皂苷、淀粉等植物活性成分,胰子、油脂等动物提取物,草木灰、天然碱等矿物质以及微生物酶等天然材料在古代日常清洗和古书画清洗中的应用记载;并简单介绍了天然材料在清洗丝织品文物血迹、脂肪等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霉斑、矿物质类无机污染物上的应用进展。清洗效果评估说明,天然材料对丝织品文物的损伤小,适用于其清洗保护,是对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的一个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84.
Aminda M. Smith's bold and thought-provoking first book examines the reeducation of China's "dangerous classes" in the 1950s, using the process of thought reform to study how the new party-state answer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 makes a vast population of heterogeneous individuals into the Chinese People?" (p. 11). With an array of primary source materials including government documents from the Beijing Municipal Archive,  相似文献   
85.
86.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胡军  孙莉 《人文地理》2005,20(1):19-23
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说明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不能仅局限在物质经济领域,需要我们寻求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因素一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一个主要的变量,来对此加以解释。为此,本首先构建了“制度变迁一城市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该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检验1949-1998年间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动力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但不同的制度对城市数量增长、组织体系及空间布局和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力度又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激励作用,中国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快速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相同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影响城市增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力量的因素越来越趋于分散化,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在弱化。为适应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87.
旅沪外国游客旅游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旅游者行为研究是旅游市场拓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的基础。本文根据对上海入境外国人市场结构和游客行为的亲身抽样调查资料,运用旅游地理学基本原理、心理学分析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不同国家的旅沪外国游客对旅游资源、旅游方式、旅游饮食、旅游住宿、旅游购物品和旅游娱乐项目的选择偏好和旅游行为规律。分析结果如下:旅沪外国游客偏好文化古迹、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饮食烹调等旅游资源;以散客形式旅游的游客多于团队旅游的游客;在饮食选择中,偏好富有中国风味特色的饮食产品;在旅游购物品选择中,偏好工艺品、服饰品、丝绸纺织品和艺术品;对娱乐项目的选择,偏好民俗文化类和探险类娱乐项目;在住宿选择方面,喜爱地理位置优越、价格合理、安全有保障和设施配套齐全的饭店。  相似文献   
88.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pottery production to the periphery of the Mycenaean world has been addressed by considering two different areas, southern Italy and central Macedonia. Techn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ceramic paste, decoration and firing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ceramic group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provenance criteria. The studies of technology and provenance have been performed following an archaeometric approach, using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petrographic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have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two different models. On the one hand, southern Italy seems to exhibit a more organized pottery production, which follows a Mycenaean‐like technology, while in central Macedonia production is probably more varied, being based in part on the technology of the local tradition.  相似文献   
89.
Accurate bone density data are essential for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destructive processes in archaeological faunal assemblages. Unfortunately, the diversity of methods employed by different researchers to derive density values has resulted in recent confusion. Two recent publications in this journal [J Archaeol Sci 29 (2002) 883; J Archaeol Sci 29 (2002) 979] exemplify this state of misunderstanding. Both studies argued that the role of bone density in shaping archaeological faunal assemblages has been largely overrated, but both based their conclusions on density values that were inaccurately derived. The former employed a method of calculating bone density that has been largely discredited over the past decade [J Archaeol Sci 29 (2002) 883]. Within a larger discussion of zooarchaeological methodology, the latter provided an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bone density research that inappropriately characterized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available sets of density data as a reflec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technologies—photon densitometr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J Archaeol Sci 29 (2002) 979]. The actual dichotomy exists—irrespective of the technology employed—between studies that account for variation in the shape of bone cross-sections and those that do not. The different sets of density data currently available to zooarchaeologists vary tremendously in their accuracy. We review and evaluate the different techniques employed in the research of bone density patterns of mammalian fauna. Computed tomography produces the most accurate density data. For elements without medullary cavities, photon densitometry may provide density values of similar accuracy but only if a method of cross-sectional shape-adjustment is applied.  相似文献   
90.
胡平 《东南文化》2003,(11):85-88
苏州木版画内容以山水、人物、动植物为主体,并兼顾市民趣味与人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