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胡家草场M12汉简律典的年代晚于张家山M247汉简《二年律令》,内容上相似,但在竹简容字等方面存在差别。本文借助胡家草场汉律,对《二年律令·盗律》《传食律》有关律文的编联进行调整,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二年律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明代广西梧州府因其独特的地理形势,成为明王朝经略两广的战略要地。在明代两百七十余年间,军事布防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明代梧州府的军事地理分布格局伴随着军队类型以及战争的需求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先有"卫所旗军",自明朝开国以来陆续地从外地调来兵员,相继设立了梧州守御千户所、五屯屯田千户所等一共五个千户所,分别进行弹压当地少数民族叛乱和盗贼侵扰等任务。后来又有来自湖广、广东的"班军"。明代梧州府地区的军事组织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83.
The temporal persistence of crime hot spots is recognized as a valuable indicator of consistent problem area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has not adequately addressed the mechanisms that perpetuate or interrupt persistent crime hot spots. Investigating the persistence of violent crime hot spots in Columbus, Ohio, from 1994 to 2002, this study fills a gap in the literature by identifying neighborhood structural correlates that drive the persistence of hot spots.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identifies yearly crime hot spots, and estimates an ordered probit model to explore the neighborhoo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cio‐economic factors, identified from a synthesis of 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and routine activity theor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ith persistent patterns of violent crime hot spots. This gives evidence that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ruling spatial theories of crime provides an applicabl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mporal dimension of violent crime hot spots. By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persistence of hot spots of crime, insights gained from the results can help to inform focused crime prevention efforts.  相似文献   
84.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出水文物的科学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表面各种附着物的清除是出水瓷器清洗的难点,现有的机械和化学清洗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试清洗实验中,微纳米气泡展现了存在时间长、传质效率高、表面电荷形成的ζ电位高等不同于普通气泡的物理化学特性,对出水瓷器具有优越的清洗效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该清洗技术开展科学的安全性评价。选取打捞自"南海一号"的18件瓷片样品,进行了现状调查与病害检测,使用色差分析、光泽度分析、显微分析、显微测量等方法开展了安全性评价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未发现微纳米气泡清洗技术会导致出水瓷器自身的颜色与光泽度产生明显变化,未发现其会导致瓷器釉面损伤,也未发现其会对瓷器已有裂缝产生影响。现有的评价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清洗技术对于出水瓷器是基本安全的,为该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5.
何立民 《南方文物》2010,(3):29-39,43
上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发现大量简牍文书之后,中国本土的简牍帛书的出土,此起彼伏,蔚为大观;7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广泛开展,简帛实物出土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内容之贵、形制之丰,更是震惊世界。简帛研究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综合、从草创到成熟的过程。纵观一百多年的简帛研究史,不仅涌现王国维、劳干、陈直、陈梦家、裘锡圭、森鹿三、大庭修、池田知久、何四维等多位影响深远的学者,产生出像《流沙坠简》、《汉简缀述》、《居延汉简研究》、《汉简研究》、《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研究》等大批经典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甲骨学、敦煌学等显学比肩的重要学科——简帛学。同时,显学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学人投入其中,逐渐成为简帛研究的中坚力量。随着文字考释、简帛整理等工作的坚实展开、各学科参与研究的深入进行,全面认真梳理近百年来简帛整理与研究的得失,从方法论角度予以概括总结,为未来简帛学研究指明方向,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从新的视角重读经典名著,从前辈研究中汲取营养、借鉴思路、提炼方法,是拓展未来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有鉴于此,本刊关注这一重要课题,拟连续刊载"经典重读——简帛部分"的文章,为初学者提供学术回顾,指点治学门径;为学术界简帛研究,提炼方法,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86.
《百苗图》是清代绘画记录当时各地苗族的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等风情的历史图册,是珍贵的历史民族志。“百”是概数,含多之意,并不是指有百幅苗族画图,也不是指有百支苗族。《百苗图》形象再现了苗族支系的繁多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百苗图》原本已佚,后世转抄临摩者众多,据初步查寻,目前在国内外收藏尚存的《百苗图》抄本、印本估计不下100种。主要收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各图书馆现藏,在海外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图书馆也有收藏。  相似文献   
87.
何宏 《文博》2010,(5):15-18
1974年秦兵马俑坑发现之后,俑坑中出土约40000支箭镞,除了4件铁铤铜镞、2件铁镞之外,其余均为铜铤铜镞。本文拟通过对目前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大型铜镞和小型铜镞的型制与青铜配比的分析,来研究秦代箭镞的特点,并以此探讨镞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88.
人与地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人类学意义的文化而言,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将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从地域意识行为作为民族物质、精神资源,民族自我认同,社会体系调整的重要作用作为路径分析,测度影响小民族生存状况的因素及社会健康水平,会带给我们一定的认识启迪。世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地区,以传统狩猎文化为特征的鄂伦春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具有典型意义。对此,本文提炼的探讨方向是:地域意识行为与物质、精神资源;地域意识行为与社会功能;地域意识行为与当前鄂伦春社会。并通过历史追溯与现实归纳,提出鄂伦春族地域意识行为处于转型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89.
苏州城西北门阊门以西一带自然风光优美,自古以来即是达官贵人的游冶迎送之地,至明代,则逐步形成显著的城市景观。阊西地区城市化的空间过程,是以阊门附近为核心,沿水道呈放射形带状发展的。本文考察自先秦吴国建都至明清时期阊西一带城市景观的形成和发展,重点探讨明清时期阊西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职能分工所带来的景观差异。  相似文献   
90.
季卫华  顾敏 《攀登》2010,29(5):122-125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在公共场所安放视频监控器材成为一种普遍做法,由此也产生了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冲突。文章认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恰当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尤其是在公开场所对于图像的采集和利用,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则,建立和完善一定的法律规制和严密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