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7篇 |
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9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陶器上的古代粘接材料与陶器的修复工艺关系密切,是当时社会制陶水平的反映之一。本研究对成都新津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上的粘接材料进行了科技分析,使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探究了该粘接材料中的无机和有机成分。结果表明:粘接材料的颗粒状态、大小和成分与黏土颗粒相似,推断其主要无机成分为黏土;红外吸收光谱在波数3 431 cm-1、1 670 cm-1和1 419 cm-1的特征峰与酰胺基相吻合,氨基酸分析表明其有机成分含有由动物胶和蛋类混合而成的蛋白质类胶料。有机混合胶料黏性较高,弥补了单一胶料使用的不足,同时黏土可增加系统中的氢键密度,并起填充作用,这样的协同作用是该粘接材料在使用时具有强粘接力和一定稳定性的原因。但由于其耐久性差且与陶器整体风格不协调,推测该材料是在器物下葬前使用的一种临时粘接剂。同时,它的成分和用途与秦始皇陵兵马俑上的古粘接材料非常相似,这体现了汉代对秦代帝陵陪葬制度和制陶工艺的继承与沿革。研究结果为我国陶器修复历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同时也为现代陶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2.
快速城镇化发展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以吉林中部城市群域为研究对象,评估单项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并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因应关系。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渐上升,相反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通过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发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随综合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随景观城镇化水平提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这表明,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即城镇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循环过程,削弱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923.
确定萧山跨湖桥遗址空气、土壤、字幕墙和独木舟侵蚀丝状真菌的种类,探讨生物酶对侵蚀丝状真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消除生物危害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经典方法对侵蚀丝状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生物酶的有效抑菌浓度进行研究。空气中主要的丝状真菌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展青霉(Penicillium patulum)和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土壤中主导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展青霉(Penicillium patulum)、黑青霉(Penicillium nigrican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和枝孢霉(Cladosporium)。字幕墙侵染菌为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独木舟侵蚀菌为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不同的丝状真菌对生物酶的感应性/耐受性有很大不同。单一的几丁质酶对丝状真菌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复合协同作用更能有效地抑制丝状真菌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24.
霞浦屏风山贝丘遗址出土了1件未知属性猪骨样本,拟通过骨样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此猪个体生前的食物结构特征,通过与已发表有关数据进行对比来推断该猪的属性。为此,对该骨样进行了骨胶原提取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测定。测得该猪骨样本骨胶原的δ~(13)C值为-12.2‰,δ~(15)N值为4.9‰。碳同位素比值显示该猪的食物结构中既包含C_3类植物,也包含C_4类植物,但更偏向于C_4类植物。而氮同位素比值则表明此猪个体营养级较低,摄入肉食较少,但仍高于对照组野猪及部分陆地野生哺乳动物的营养级。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猪的食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的供应,应该是驯养的家猪。同时,该猪食物结构中的碳四植物来源提示该遗址可能存在粟作农业。 相似文献
925.
分析SARS:在我国的地理扩散和地理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S疫情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已经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也为我们观察和分析地理扩散提供了难得的机会。SARS的扩散显然是一种地理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个特征是以等级扩散为发展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必然在扩散中遇到障碍。第一个特征的存在使疫情在一段时间里在我国得以迅速的蔓延,但是当采取各种医疗、隔离和防护措施后,SARS的扩散在出现障碍的条件下受到抑制。文章描述了疫情扩散的方式,在我国形成的地理格局(以广东和北京为源地),认为这个地理格局的形成与我国流动人口的分布、人口流动的条件有关。同时指出,在疫情扩散的地理格局中,在中心城市形成的高度集中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这样的集中已经对这些中心城市的包括\"医疗中心\"在内的行政、经济、交通等核心地的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为此,文章注意到我国一些没有发现疫情的地区的地理条件,认为存在着如地理距离(距离衰减)、地理环境、产业特征等地理障碍。通过对这些障碍的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防治疫情及其继续扩散的措施。 相似文献
926.
我国实践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困境与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社会各种群体利益博弈的均衡结果,将对经济和环境不协调的现状进行调整,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现机制。我国是世界上开展生态补偿工作较早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央政府及部分省(市)区对于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具,体现了生态补偿理论的特征和要求。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区域性生态服务的各受益地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级次的财政,因此,协调处理好区际之间的生态补偿问题实际上要复杂得多。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在我国推行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实践区际生态补偿机制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区际生态补偿机制从制度建设角度提供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27.
区域竞争力具有多维的地理层次,可以从国家到地方分为不同的区域层次。竞争力概念由来已久,国际上对区域竞争力存在多元化的认识。而且,自国际贸易学者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94年质疑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引发了关于区域竞争力概念是否有意义的系列讨论。据此,对区域竞争力的国际争论焦点进行述评,进而对区域竞争力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928.
沧州铁狮子健康监测数据管理及集成系统是沧州铁狮子结构健康监测系统CILSS的一部分,,并成为该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针对沧州铁狮子结构的数据类型及特点,运用SQL Server建立了中心数据库;运用Delphi开发了便于数据处理分析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Delphi软件建立系统集成平台,统一协调沧州铁狮子健康监测各子系统共同运行,编制了包括结构分析软件ANSYS、MATLAB等在内的所有相应接口程序;本研究大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沧州铁狮子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现场试验,为将来沧州铁狮子结构的长期健康监测提供了重要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929.
为保护壁画文物,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大雄宝殿为例,对汶川地震作用下殿内壁画的震害进行了研究.根据震后勘查结果,讨论了大雄宝殿壁画的典型震害症状,分析了古建筑侧脚构造对壁画抗震的有利影响.根据大雄宝殿壁画加固工艺作法及古建筑榫卯连接特点,建立了大雄宗殿的震前有限元模型.为研究汶川地震作用下壁画的震害特征,首先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然后将模拟汶川地震波进行调幅,然后作用于大雄宝殿进行地震反应分析.通过采用时程分析法,获得了地震作用下不同时刻壁画整体的内力与变形响应峰值,并获得了典型节点的地震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大雄宝殿壁画开裂与空鼓的主要原因是面层与墙体粘结不牢导致的受拉破坏;地震作用下壁画保持稳定的振动状态;为提高壁画的抗震性能,壁画木框与外墙板间应加强连接,并在空隙处填塞隔震材料,同时应加强壁画本身保养工作. 相似文献
930.
赵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1,33(1):110-117
为了解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建筑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分析建筑空间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评估建筑热湿环境特征,探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建筑对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缓冲和隔离作用,建筑内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不利,主要体现在相对湿度高、波动大,湿度调控将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建筑热湿环境为壁画酥碱和霉斑病害主要成因,同时促进了编竹夹泥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发生。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四川地区明代编竹夹泥墙木结构古建筑热湿环境特征的认识,而且为该建筑壁画病害和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