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8篇
  免费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1.
人物简介记在世人物是变相为生人立传,不符合生不立传原则。记在世人物应用以事系人法,在行文中记下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迹;也可以入人物表、人名录,或在编章中集中较完整地记人。  相似文献   
212.
青海瞿昙寺壁画颜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海瞿昙寺画郎和建筑彩绘所用的22个绘画颜料样品的 x-射线衍射和同位素 x 荧光分析.共分析出20多种无机矿物颜料,此外.还有蓝钯、黄钯有机颜料。本文对这些颜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丁综合论述.并与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的彩绘颜料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13.
王乃明  王伟  毛芸存 《攀登》2005,24(3):73-76
科技创新作为科学技术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科技进步的前提和核心.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火车头和第一推动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调整发展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培育新的优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14.
加大柴达木盆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昱 《攀登》2005,24(6):70-72
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经济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是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对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和治理力度,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15.
本文选择"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镇近旁的三元村作为乡村旅游研究对象,以其原生态民族文化为靓点,发展特色独具的乡村旅游,补偿"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丽江古镇纳西东巴文化受到过分商业化的冲击和原创文化不断流失的缺陷,搭建高端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平台,其主要目标是吸引中远程游客,满足其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原创性民族文化的真谛之需,同时又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开放式健康发展,保障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216.
Q. Wang 《Archaeometry》2021,63(1):105-121
In this paper six bronze artefacts of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to Han dynasty (770 BC ‐ 220 AD) with tin‐rich surface decora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were studied using a variety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The decoration patterns include trellis patterns (菱形纹) on two swords of the Yue state, tiger's striped patterns (hu‐ban‐wen, 虎斑纹) on two swords from the Ba‐Shu region, a hexagonal star pattern (六角星纹) on a spearhead of the Wu state, and a cloud‐like pattern on a garment hook. The tin‐rich decorations on those objects were produced by deliberate tinning processes;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tinn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including the use of tin‐rich pastes for the trellis pattern of a Yue state sword and for the mottling decoration on the Ba‐Shu swords, amalgam tinning for the hexagonal star pattern on the spearhead of the Yue state, and hot tinning for the cloud‐like pattern of the garment hook. Different tinning techniques could have been applied to produce similar tin‐rich decoration patterns, and vice versa, a single tinning technique could have been used to produce different tin‐rich patterns on different objects.  相似文献   
217.
张永姣  曹鸿 《人文地理》2015,30(6):83-88
新型村镇建设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分别针对我国当前阶段乡村发展、国土开发的重要空间调控手段,基于主体功能思维而对聚落体系进行自上而下的分类指导应该作为促进乡村聚落有序发展的重要思维。论文借助于图底关系理论,将主体功能区作为"均质面集"的发展意图转译到县级单元内"异质面集"的主导土地用途区,并进一步聚焦到"点集"乃至"点"层面的村镇聚落体系组织与聚落建设,总结了三类主体功能区的7种主导新型村镇建设模式及对应的空间优化目标,拓展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县级以下尺度的规划指导价值,实现了不同尺度空间规划的法则演绎,为主体功能区格局下我国县域尺度的村镇聚落功能优化与体系重构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18.
本文从建筑群基址规模这一概念出发,对文献与考古资料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既注意到建筑群基址规模随时代发展而逐渐缩小的趋势,也注意到建筑群基址规模可能是一个规制性的问题,即在大约相近的时代,同等级别的建筑群,如宫殿建筑群,其基址规模也是大体相当的。而同一时期建筑群中,等级较高的,其基址规模也比较大,因而,基址规模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不可替代的等级符号性建筑要素。从这一概念出发,本文对《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思想做了分析,得出了更为接近古人记载的王城规划图式,并依据文献史料,发现金中都宫殿、元大都宫殿、明中都宫殿,甚至明南京圜丘坛,都采用了周回9里30步的基址规模尺度,此后的明南京、明清北京又沿袭了明中都宫殿的基址规模。而这一规制可以上溯到宋西京洛阳宫殿、宋汴梁金明池琼林苑,乃至隋唐洛阳宫城、北魏洛阳宫城的基址周回长度和基址面积规模。  相似文献   
219.
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嘉庆朝所建的宫殿,在传统礼制规定内,其宫殿环境、建筑布局及艺术等力求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出创造惬意的环境和方便舒适的建筑、满足皇帝的理政及生活要求等一系列特性。这也构成了“乾隆时期”宫殿建筑的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220.
从现存图样资料看清代晚期长春宫改造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调研现存的图样和文字资料,逐步深入地考察了清代晚期长春宫改造工程的过程和工程项目,从而揭示了今天故宫博物院长春宫一区原状陈列展览所无法展现的历史面貌,并以此为线索对于清代宫廷生活、建筑空间及其使用、审美好尚进行了初步分析,特别着重分析了咸丰皇帝和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在这里扮演的历史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