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4篇
  免费   12篇
  240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本文指出首轮志书中存在的四个弊端:一是重经济轻人文,二者比例失当;二是重宏观轻微观:三是只记成绩,不记失误,只记经验,不记教训;四是篇幅过大,面面俱到。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加以避免。  相似文献   
82.
以表现方式和取材方法为主,结合现代学者对古代地理文献类型的划分以及明代的具体实情,可以将明代的地理文献划分为传统地志类、广义游记类、西传地理文献类和舆图类。它们在明代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虽然都是地理文献,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诸多差异。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明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3.
王作全  王立明 《攀登》2006,25(5):127-13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交易中的不正当竞争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的立法,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坚持的立法模式,即一般条款与列举条款并重,并提出实行类型化立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
杨乃运  汝百乐 《旅游》2006,(1):70-72
三水大旗头村,一条条深巷隔离开的一溜溜老屋,锅耳式,防火山墙。进到巷里,有些吃惊,院子里、房子里空空荡荡,居然 没有人住,连续走了几家,串了两条深巷,都是这样,景象就像遭遇了大瘟疫或兵燹似的。  相似文献   
85.
王洪伟  穆林 《旅游》2006,(4):34-43
在我的眼里,红河大峡谷是最美、最神秘的大峡谷了。千百年来,红河这条发源于大理市巍山县境内的国际大河流,经过新平、元江等县后流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后,在到达河口县汇入越南为止时的这一区域,那奔腾不息的红河水在以鬼斧神工的技艺创造出狭长、险峻的红河大峡谷这独特的地理、美景之时,也哺育了生活在大峡谷两岸的傣族、哈尼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孕育出了各族人民奇异、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6.
汪晓云 《民俗研究》2007,(1):218-229
一、《山海经》:"夸父"神话叙事源头 说到"夸父",我们立即想到"夸父逐日"神话."夸父逐日"神话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大荒北经》与《列子·汤问》、《博物志·史补》.  相似文献   
87.
一、引言长期以来,饮食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单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如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都曾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在这其中,民俗学主要从饮食民俗的角度展开讨论。所谓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其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如年节食  相似文献   
88.
阿城金代贵族墓碑的发现和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冬发现于阿城市大岭乡的金代贵族墓碑,经初步考证,墓碑主人是金初开国功臣完颜斡鲁.其立碑的时间应在金大定年间,确切的时间应不早于金大定十七年.  相似文献   
89.
王宇  房学惠 《文献》2001,(1):221-237
旅顺博物馆藏有一批近代重要学人的信札,已陆续在<文献>杂志刊发了王国维、劳乃宣的部分书信,今将柯劭忞致罗振玉信札23通整理刊布.  相似文献   
90.
王恒 《文物世界》2001,(2):24-27
自犍陀罗艺术创造了佛像以来,其所着的服装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佛教徒对佛陀的尊敬与热爱(使其穿上最时髦的衣服),更反映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服装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