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呈现出地域性、多样化、崇美性和变异性的显著特点,在书法史上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裂变,由篆变隶的动态变异时期。  相似文献   
892.
吴欣 《民俗研究》2010,(1):147-159
明清时期,东阿县苫山村落中的不同宗族组织不断加强宗族建设,通过宗族凝聚纽带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并进而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相对稳固的社区村落结构。在时空的脉络中,这种结构又通过共享的记忆、神话、价值等要素以及建立在宗族之上得到人们认同与遵守的伦理规范及制度,维护着村落的自洽性特质。这种特性的运行方式是合作与共赢,而非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公平。  相似文献   
893.
王兰  孙文尧  吴莹 《人文地理》2020,35(2):55-64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和健康城市建设背景下,关注城市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纳入了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而主观感知的城市环境变量能够体现出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难以捕捉的健康影响效应,具体作用有待深入探究。本研究建立了个体、社区和城市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6年开展的“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探究主观感知的城市物质环境和服务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作用并识别显著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感知的城市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居民对城市绿化、基础设施状况、住房保障和医疗服务的感知是影响自评健康较为主要的环境感知因素。最后本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结果讨论对健康城市评价和研究的启示,推动健康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894.
张雷 《史学月刊》2015,(2):96-102
陈寅恪研究隋唐刑律制度,创获甚多。尤其在对隋唐刑律制度渊源考辨时,在繁杂的刑律变迁中匠心独具地勾勒出隋唐刑律制度的三大源头,打破了当时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诸多缪见。陈寅恪擅于用民族文化视野来研究隋唐史,由于这一研究视野要求紧扣种族、地域等对政治与法律影响最巨的核心因素,故能做到发前人之所未发,引领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大势与潮流。尽管陈寅恪并没有留下法律史学方面的皇皇巨著,但其倡导的学术研究应重"预流"之志以及精密考证与义理阐发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视角的应用,均为法律史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在中国法律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95.
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匣钵和装烧方式对模拟烧制青瓷釉的影响。此外,通过色度分析仪及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模拟烧制青瓷釉色度和着色物质铁的价态进行测试,探讨了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秘色青瓷的作用和机理。越窑青瓷实验考古中,对七件青瓷样品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青瓷釉的Fe2+/Fe3+比值为2.8,远大于普通匣钵内青瓷釉的0.57。结合考古实地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这是越窑秘色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6.
目前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旅游绩效评估方法。本文通过梳理国外代表性文献,着重比较4类评估方法,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结果发现:①4类方法分别具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固有的假设约束、严格的技术规则和明确的适用范围,未来应基于“传统绩效—技术效率—生产率—竞争力”的研究框架,针对性地评估和调控旅游企业、行业与目的地绩效;②应严格遵循模型方法的技术规则,规避技术陷阱,并从提高数据质量、优化遴选指标和扩展模型方法等方面优化评估技术,提升理论贡献;③应重点关注全球化、技术变革、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旅游绩效应用研究,在内外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中“解构”绩效评估,提升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97.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我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通过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督检查的流程,降低文物风险,保障文物安全。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的两个临时展览为例,从环境信息统计分析、湿度阈值设定与调控策略选择、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估、展柜密封性能要求等方面阐述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工作的应用实践和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898.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engag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f place and place‐based social and cultural specificities through a process of re‐crea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of Lugu Lake, a tourist destination in China's Yunnan Province, and of the Mosuo people, the local minority which practices a unique marriage system. We investigate how Mosuo society has been imagined in popular discourses and representations through two cultural labels: matriarchy and free sex. We also discuss how the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of Lugu Lake have restructured the encounters between the local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men, and the incoming tourists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e interrogate the complex processe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which both the tourists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 renegotiate and reconstruct their cultural identities within various inside–outside connections and interactions. Our central argument is that the sex encounters between tourists and the local Mosuo are conditioned by popular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of the sexual practices of the Mosuo. But the encounter in tourism between the gazer and the gazed also accommodates complex identity formations and the renegoti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The empirical observations are twofold: first, the locality of Lugu Lake has been reproduced with folk and tourist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into an erotic frontier of free sex; second, we also argue that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in this case is a reciprocal process which involves the local Mosuo's renegotiation of place‐based identity, in a pursuit of imagined progress and modernity.  相似文献   
899.
孔隙不仅是纤维骨架的一部分,也是外界物质进出的重要通道。目前,关于古代丝织品纳米孔隙结构的相关研究极少,仅有孔径一项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实验采用红外光谱法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研究古代丝织品的降解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表征蚕丝纤维内部固有的孔隙结构,首次从孔形、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孔体积、平均孔径、分形维数等多个角度对古代丝织品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现代丝织品相比,清代黄山样品、北宋南陵样品及战国郴州样品的劣化程度依次加深。孔结构分析显示,所有样品中同时含有狭缝形孔和圆筒形孔,孔隙具有连续性,表明蚕丝内部存在复杂的多级结构。其中,劣化程度较高的北宋和战国样品内部存在更多的大孔或开放性孔隙。Barrett-Joyner-Halenda(BJH)法和非定域密度泛函(NLDFT)法的研究结果显示,样品孔隙以介孔为主,孔径主要分布在20 nm以下,最可几孔径基本稳定在2.8 nm左右,为蚕丝内部的有序孔。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研究结果表明,劣化程度较轻的黄山样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其孔体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小孔,南陵样品和郴州样品孔体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大孔。分形维数的...  相似文献   
900.
随着纸质文物保护工作的推进,针对古籍纸张载体的保护研究已逐步深入,但对于古籍纸张上的墨、颜料等其他写印材料的保护及写印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则亟待研究。其中,古籍墨迹的老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墨与纸相互作用的本质,对于古籍文物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古籍《三十二兰亭室诗存》墨迹的老化现象为出发点,通过显微镜观察、表面pH值测定、显微拉曼(micro-Raman)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法等多种无损、微损的检测手段多尺度分析了墨迹泛黄的现象,结果显示墨迹处及周边黄晕纤维与空白部分纤维相比,光泽缺失且略显糟朽,酸性更强,表面氧化基团增多,说明墨可能对纸张的老化降解产生了影响。通过设计纸墨浸润模拟老化实验对此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与偏中性墨汁相比,尽管墨汁中胶料对纤维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偏酸性墨汁对纸张老化的促进作用使pH值、抗张性能及耐折性能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聚合度保留率也较低。墨字模拟老化实验佐证了前述结论,使用酸性更强的墨汁书写的字迹,周围纸张酸性更强,色差也更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墨汁的酸碱性质对纸张的老化降解进程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不仅揭示出古籍存藏过程中受墨影响的纸张老化机制以及模拟实验合理设计对于系统探究老化机制及纸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也对古籍保护工作范畴的扩大和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并为修复用墨的研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