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篇
  免费   6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吴凤霞 《史学集刊》2005,(1):94-100
金代建国之初,文化教育较为落后。经过几位君王的努力和两次大规模的兴学,到金代中后期,探索出多民族国家发展教育的新途径,汉、女真两套学校教育系统建立并完备起来。金代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颇具特色。其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当时文人和后世学者的肯定。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评价漆器修复过程中的回软程度,自行研制了一种能够表征面积微小、形态不规则的脆弱漆膜强度的夹具。该夹具与万能材料试验机配合使用,可对漆膜回软前后的强度进行定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陕西兴平墓葬出土的一明代漆棺残片,经聚乙二醇水溶液回软处理后,膜强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回软修复效果良好,该工作对亚浸水类型漆器文物的回软修复、保护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汉阳陵彩绘文物多种多样,出土时有些保存状态良好,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些则相反。为了弄清其内部结构原因,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X-衍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4类彩绘文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著衣式陶俑彩绘只有一层颜料层;陶器和木马彩绘由三层构成:灰腻层、生漆有机层、颜料层;(2)漆器彩绘由2~3层漆灰-亚麻布+2层以上生漆+2~3层色漆构成;(3)陶俑和木马上的红色颜料为铁红;漆器的红色颜料是朱砂。研究建议出土时对具有生漆有机底层的彩绘即刻采取保湿措施,并采用防绉缩和加固并用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申明铺遗址(编号2004.HN.X.A-5)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申明铺村北,丹江南岸的河边台地上,遗址出土铁器的器形有釜、鍪、环首刀、剑、铧、锸、削、灯、锛、环、席镇等。年代跨越较大,从战国到清代都有,但以汉代为主。为揭示该遗址铁器制造工艺及相关问题,应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S)等检测手段,对采集于申明铺遗址的铁质农具、兵器、手工工具及生活用具等14件铁器残片进行了金相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对硬度、强度、韧性等机械性能要求较高的农具和兵器多采用固体脱碳技术;较大型的炊具,如铁釜、铁鍪等则采用白口铁、麻口铁及灰口铁等铸造工艺。从一个侧面表明,战国至汉代,我国南阳地区的冶铁水平业已十分高超。  相似文献   
995.
青铜器矿料来源和产地研究,是青铜时代至关重要的考古问题,也是考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比较青铜器样品和矿床的Pb同位素分析数据,可以进行青铜金属原料来源的产地研究.为此,本工作利用MAT262固态离子源型质谱仪对重庆地区云阳李家坝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万州大坪墓群,开县余家坝遗址东周时期巴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和比值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合金中铅都为普通铅,而非放射性成因铅.实验数据反映出206Pb/204 Pb比值分布在17.4630 ~ 18.6960,207 Pb/204 Pb比值分布在15.5573 ~ 15.8490,208 pb/204 Pb比值分布在36.7828 ~39.3869,除了两个数据外,大部分器物铅同位素比值分布范围几乎重叠,显示了稳定铅源的存在.此外,这批数据与滇川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底苏和大梁子矿床数据分布范围相近,局部重合,表明其铅料来源与这一地区有着一定的关系.实验结果反映了重庆地区东周青铜器群在铅料来源上具有同一性和连续性,说明了巴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独立的青铜冶铸业,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996.
南京将建成首家六朝博物馆,因此需要原址保护当时的城墙遗址.为隔断地下水,采取了帷幕注浆等止水措施.由于长期浸泡于水中加剧了城墙表面风化现象,因此为验证化学材料保护城砖的可能性,首先取样进行实验室研究,其中选择了氟硅类(S130)、聚硅氧烷类(派力克)和短链烷基硅氧烷类(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三种有机硅材料作为城墙保护试验对象.试验项目包括对比样品整体浸泡渗透前后外观状态、接触角、吸水、透气性能、耐久性能的变化以及样品局部浸泡渗透前后外观状态与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派力克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保护后的样品各项性能相对较好,而亲水/憎水界面对试块影响程度与试块自身特性有关.这两种材料可尝试作为城墙的化学防风化保护材料,但还必须经过现场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连续热老化与非连续热老化对不同纸张的pH值、机械性能和聚合度的影响,观察脱酸前后的纸张性能与老化方式的相关性,采用非连续热老化,老化8h后间隔16h继续老化,与连续热老化,研究酸性纸张与碱性纸张pH值、抗张强度和聚合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用纤维断裂率计算各老化情况下纸张纤维断裂速率常数.实验结果表明,在非连续热老化方式下,纸张的pH值、抗张强度和聚合度下降均比连续热老化方式快;且各纸张在不同老化方式下的纤维断裂速率分别为KA=10.75×10-3,KB=16.78×10-3,Kc =3.75 ×10-3,KD =8.36×10-3.从而说明温度的波动对纸张老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图书保存中应注意环境条件的恒定.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碱残留对于降低纸张纤维降解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山东沂源发掘的一座战国晚期墓葬,保存完好,随葬品丰厚。其中有皮革制品,这在北方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对出土皮革文物的研究,为研究北方地区战国时期的皮革制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因此,本研究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战国皮革文物材质进行了分析鉴别,初步判定沂源出土战国皮囊为羊皮革制品。研究结果对皮革文物材质的科学鉴别提供了借鉴,为科学、有效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腐烂对土遗址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影响其长久保存。为确定明代长城土遗址本体内树木根系的生长分布情况,本研究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对甘肃高台境内的明代长城遗址内生长的河西杨根系进行了探测研究。结果表明:河西杨根系主要分布于探测区域北侧,并由北向南延伸,周围分布有侧根,根系主要分布在深度为35~85cm范围内,主根直径约为12cm。400MHz天线的探测深度可达2m,而900MHz天线具有较高的探测精度,二者结合使用可更好地判断地下根系的生长情况。本研究首次获得遗址内根系三维图像,并在不破坏土遗址结构的前提下,确定了树木根系的分布状况。该技术为长城遗址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加固修复措施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勘查发现,故宫中和殿明间某中金檩在与上部爬梁相交位置出现局部断裂,造成下部中金枋产生较大挠度.为探明该中金檩产生断裂的原因,采取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金檩、中金枋体系进行了分析.基于榫卯连接边界条件的特征,分别考虑中金檩与中金枋叠合、中金檩与中金枋分离、中金檩完全断裂等三种工况,建立了中金檩-枋体系的受力模型,进行了静力分析,获得了中金檩、中金枋的变形及内力分布特征,讨论了中金檩断裂破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中金檩在爬梁作用位置截面削弱,造成中金檩自身拉、压、弯承载力不足,从而导致中金檩产生断裂;中金檩与中金枋分离条件下,中金檩断裂造成的中金枋内力增加,且比檩枋叠合条件更明显;中金檩完全断裂后,将造成中金枋内力及变形剧增,威胁中金枋安全.因此,对中金檩采取及时有效的加固措施极其重要.研究结果将为中金枋采取加固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