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篇
  免费   6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馆藏壁画是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博物馆藏品之一,大部分为来自考古发掘现场的墓葬壁画,其次为揭取搬迁的石窟壁画和殿堂壁画。因其制作材料(主要为泥质或石灰层地仗)脆弱,保存年代久远,各种病害多发且严重。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石窟壁画保护的难点是水—盐运移引起的壁画酥碱等病害问题,而当石窟壁画转移到博物馆作为藏品保存后,其赋存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博物馆可控的、稳定的温度、湿度使其保护难度大大降低,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必然成为馆藏壁画保护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甘肃省博物馆藏武威天梯山石窟壁画的保护修复为例,结合多年石窟壁画保护实践,探讨了馆藏石窟壁画保护理论与保护程序,重点阐述了壁画附加支撑体的去除、新支撑体的选择以及安装等方面的技术要点。提出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利用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和展示馆藏壁画的价值及保护修复过程,弥补传统陈列展览模式的不足。研究成果对同类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2.
瓦当上雕刻的篆体文字是极富研究意义的中华文化元素,为中华文字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本研究提出一种以曲率为基础,通过粗细两次分割实现瓦当三维文字分割的方法,解决了瓦当上雕刻文字的提取问题。首先通过计算模型表面曲率进行粗分割,并利用聚类修复方法进行细分割。由顶点曲率值衍生出的平面点集进行多平面拟合,实现瓦当表面文字的精确分割。最后应用平行细化子迭代方法进行骨架线提取,实现瓦当文字的提取。实验结果证明,文中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瓦当三维文字提取。  相似文献   
123.
为了对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坪头遗址出土的龙山时期的陶器以及制陶原料中的粘土原料的种类和来源进行相关探讨,利用ICP-OES对出土的陶器、坯料,以及遗址附近采集的土样进行了化学成分测试,并使用SPSS软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降维处理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坪头遗址不同质地的陶器陶土原料相同,只是在钙含量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制作陶器所用的粘土原料很可能取自附近的红色古土壤层。该遗址是古人在当地制作陶器的一个场所。  相似文献   
124.
为了研究西安钟楼建筑彩画的制作材料,本工作采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西安钟楼建筑彩画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彩画样品地仗层采用单披灰制作工艺,两层红色颜料都是土红,绿色颜料使用了近代人工合成颜料——巴黎绿,胶粘剂含有动物胶。该研究成果对西安钟楼彩画后期修复保护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5.
基于富集在铜料中而保留其母矿信息的元素可以用于示踪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为了解郑韩故城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利用ICP-AES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1个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原料来源。与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原料来源发生了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地区铜业发展状况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6.
随着2012年景德镇蓝田窑的发现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釉瓷器。通过对窑址及出土陶瓷文物的整理与研究,专家提出蓝田窑是目前为止景德镇发现的早期烧制青瓷的窑址之一,其中出土的部分青瓷应为唐代时期烧造。因此,研究蓝田窑唐代和五代时期青瓷对探索景德镇早期青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以唐代和五代景德镇蓝田窑青瓷为研究对象,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热膨胀仪等对24件唐、五代蓝田窑青瓷样品进行了测试,对比分析了唐代和五代景德镇蓝田窑青瓷的组成和工艺特征,为研究景德镇早期青瓷及其初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7.
为研究预防性保护—减隔震技术在地面浮放石像文物中的应用,基于规范公式首先确定了佛像的隔震系数和支座刚度范围,进而采用时程分析程序对初选的减隔震支座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研究了高宽比为5.6的石佛像采用减隔震支座的可行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高烈度区浮放于地面的具有较大高宽比的石佛像文物的抗震性能存有隐患,科学合理的减隔震支座用于佛像等结构物可取得显著的减震效果。本研究所做石佛像减隔震设计及分析验证思路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8.
宝玉石示踪技术是现代玉器考古研究领域的前沿性问题,绿松石作为一种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宝玉石品种受到了全球考古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美国,绿松石示踪研究持续了很长时间。通过研究关于探究绿松石产地的相关文献,总结提出绿松石示踪技术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以考古证据为基础的推测阶段;以微量元素示踪为代表的化学、光谱分析技术阶段以及以绿松石包含元素同位素示踪为代表的第3阶段。同位素示踪绿松石产源是近几年示踪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者已经在铅、锶、氢、氧、铜5个元素同位素方面开展了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绿松石示踪研究呈现技术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将3个阶段的技术通盘应用为一大特色。总结美国绿松石示踪技术的发展现状会给我国今后绿松石示踪研究提供借鉴,进而为其他古今宝玉石原料或制品的产地判定带来新的、精准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9.
绿色含铜颜料是书籍和艺术品中重要的着色物质,一些含铜化合物颜料例如铜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会发生明显褪色,随之引发载体纸张材料的损坏,腐蚀降解纸张。铜离子与纤维素间反应机理是氧化、催化、酸化水解和光化学作用等复杂反应机理的综合,对损伤后纸张的保护修复要在了解腐蚀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去酸或者络合金属离子等缓蚀方法处理。结合国内外文献和现有研究工作对此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提出了6点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希望该综述能为纸质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0.
为探讨石湾瓷塑脊饰制作工艺,利用微型手持数码显微镜、微聚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石湾瓷塑脊饰标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瓦脊标本的胎料普遍具有高铝低硅的特征,胎中铁含量较高;从釉料配方来说属于高温的钙系釉,瓷釉中均添加了草木灰作为助熔剂,并且有加锌的传统。从清代中后期开始烧制温度可达1100℃以上,而到了民国时期烧制温度更高达1200℃。分析结果对于探讨石湾瓷塑脊饰的制作工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