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1篇
  免费   5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倩影  王煜 《四川文物》2020,(2):43-50,105,F0003
成都及周边地区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有一种明显为仙山造型的陶质插座,倾向于为摇钱树的树座。其整体的三山、平台、洞穴造型及其上较为丰富的人物、羽人、伏羲、女娲、西王母形象应是当时观念中以昆仑、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信仰的表现。将其制作为专门的丧葬用品,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丧葬文化中的神仙信仰成分和超越死亡的升仙愿望,另一方面也再次印证了西南地区流行的摇钱树的主要内涵应与升仙有关。  相似文献   
72.
非均质的砂砾石层是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墙体,但砂砾石层的非均质性如何在水盐运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却还不清楚。为此,通过在108窟西壁面上1 m×1 m和2 m×2 m范围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监测,发现在这些区域上,墙体电阻率的空间分布都是非均匀的,低阻值区域在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上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这明确说明在构成墙体的非均质砂砾石层内存在着重要的水分饱和与非饱和过程(再分配过程),正是这一不断重复的饱和与非饱和过程促进了墙体内水分的运移和盐分在一些特定区域的聚集。研究成果对全面认识莫高窟墙体内的水盐运移机理,减轻和防治壁画盐害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与秩序,建构于使用者利用空间并遇到相关主体的日常场景中。论文以空间实践为理论视角,搭建涵盖身份、流动、权力的分析框架,发掘开封小吃夜市摊贩的身份属性与流动特征,探寻边界和节奏同权力运作的关联。研究认为:①回族摊贩为夜市赋予民族特性和地方性特色,回族社区是塑造从业身份的引力场;②摊贩通过短距离流动将集体社会文化属性嵌入空间,造就夜市和清真寺的空间邻近关系;③夜市的正规性附着于空间边界,场所的可占据性呈现于时间节奏,反映出权力运作依赖于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区位条件的差异性。空间实践能够为解释空间变迁中意义与秩序的形成逻辑提供理论框架,此案例分析可为公共空间的长效治理提供政策启迪。  相似文献   
74.
探索中国的参与式博物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开展的"参与式博物馆:机遇、挑战与问题"工作坊每一周都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第一周熟悉主题,接下来是参与式展示、参与式征集、参与式研究,最后进行工作坊成果总结与思考。博物馆1.0传统模式是博物馆自己制作展览、自己发布内容和信息,观众只需要被动接受。而现在的博物馆2.0应该是由观众创作和生成内容,并与其他观众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分享和交流的一个平台。参与式博物馆是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其核心应该是创造、分享、互动、交流,博物馆是一个观众能够围绕其内容进行创作、分享并成为与他人交流的场所。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漆纱残片的科学分析,可以得知该漆纱残片内部的使用材料为桑蚕丝,其外再髹大漆;编织结构为典型经编纂组结构;其表面可装饰红色朱砂矿物颜料。楚、汉这一类漆纱冠情况概基本如此。同时,结合以往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可以推测漆纱冠这一形制,或起源于楚国,并沿用至汉及后世。  相似文献   
7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构基于传统文化多样性基础之上的文化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有模式多建基于文化"管理"或文化"经济"的认识之上,因此,从文化治理的观点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保护主体单一、公众参与不足、忽视"文化纽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力推"公益性保护",才能充分挖掘其公益价值、丰富其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7.
南京江宁上坊谢家山出土一对滑石猪手握,其腹部的"天"、"乙"刻铭应连读为"天乙",即古代星官和神祇"天一"的别写。在汉六朝时期的观念中,天一与北斗有密切关系,都属于司命信仰的一部分。此信仰汉晋时偏于北斗,多见于一般文献;六朝时偏于天一,多见于道教文献。汉六朝时期流行的玉石猪手握即是此种司命信仰的表现。由于在六朝时,其中北斗部分已由七星板来代表,玉石猪更偏向于天一的部分。这一倾向可能与道教对传统信仰的继承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8.
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的发掘及船舶构件的出土,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活动,尤其是郑和船队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宝船厂遗址中出土的舵杆是船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复原船舵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舵杆本体特征部位与古代不平衡舵的比较研究,对舵首、舵身、舵尾特征部位的结构、功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初步完成了船舵的结构、功能和操控系统的复原。  相似文献   
79.
朱砂作为颜料或墓底铺垫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众多先秦考古遗址中都有发现,然而现代朱砂矿藏则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因此,先秦时代很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广域交换网络,促成了朱砂和其他物品的远距离传播。经过对国内外朱砂产地相关研究方法的评述,可知采用硫同位素和汞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人可能利用的汞矿的朱砂样本和考古遗址出土的朱砂样本进行采样分析,有望重建先秦朱砂交换网络。  相似文献   
80.
明清北京通州古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州是明清时期运河北端漕运枢纽城市。随着漕运的发展,通州城池自明初以来也日益扩展和完善。本文利用文献档案、古地图、实地考察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通州城垣、护城河以及城内街巷分布和功能区布局,并重点论述了通州城的主要职能。明清通州城的发展演变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城城垣扩展受到仓储职能的较大影响,城池巧妙地利用运河水系集城防与漕运于一体,城市职能随着漕运发展而日渐扩充和完善。明清通州古城集中反映了北京地区的运河文化,是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地,应加以深入研究并实施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