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2篇
  免费   4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7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王希 《史学集刊》2012,(6):3-19
美国内战(1861-1865年)与重建(1863-1877年)时期非裔美国人为争取平等选举权进行了思想和政治斗争。非裔美国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重建时期国会的立法过程,但以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为首的黑人领袖们率先意识到内战带来的制度创新的巨大潜能和机会,将美国宪政的传统和寻求自我解放的经历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套新的转型宪政主义的话语和思想,为国会共和党人的立法行动提供了思想和法理的支持,推动了美国宪政的重构和美国民主的转型。通过展示和分析围绕黑人选举权而产生的非裔美国人宪政思想,本文一方面意图挑战传统重建宪政研究中对黑人能动性的忽视,另一方面则力求探索将非裔美国人研究、社会史、思想史纳入宪政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2.
回顾和检讨亚裔美国史学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所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早期亚裔美国史学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一元论历史观。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者大都仅仅从"种族歧视"这一个角度去诠释历史事件,反对从其他视野去观察亚洲移民的经历。不过,最近15年来,这个领域中出现了冲破一元论历史观束缚的趋势。新一代学者提出了白人、黑人和亚裔之间三角形关系的论点,从而否定了"有色对白种"的双重种族关系理论模式。从"跨国主义"的视野观察亚裔美国史的人认为,亚洲移民实际上具有双重的民族主义和双重文化认同,从而向"同化论"、"定居者"论和"美国化"论提出了挑战。他们还发现,日本人向美国移民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海外扩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新动向标志着亚裔美国史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53.
论文回顾了2009年莫斯科"6·29"俄方关闭切尔基佐夫市场事件的始末,对由此引发的中俄两国民间经济、民事冲突的心理根源进行了剖析。认为2009年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批发市场的关闭,是近些年在俄罗斯频繁发生的华商经济冲突的最高潮。在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如火如荼发展、经济联系愈见紧密的同时,发生上述事件有其内在的文化、心理根源,两国差异性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是一系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54.
在工业化、城市化相互交织的进程中,大都市区城乡之间的权益矛盾关系极其复杂,行政区划调整成为调节城乡权益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由此为协调城乡关系的行政区划调整也很频繁。本文以城乡关系变迁为逻辑主线,分析了上海市行政区划变更所面临的国家宏观背景变迁、战略调整,总结得出上海市存在"市管县体制"、市辖区切块扩张、撤乡改镇、整县改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模式,这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推进工业化、都市化战略,并存在城市中心主义倾向,将在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5.
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发曾 《人文地理》2012,27(3):55-59
中原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是中原崛起的时代呼唤,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中原儿女的庄严承诺。选择"三化"协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之路,有着深厚的宏观背景。在整体、协调、融合、可持续原则的制约下,"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产业集群发展、产城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其中,城乡统筹发展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包括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搭建城镇化本土承载平台,推进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城乡资源共享平台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56.
为了更好地了解亚浸水漆器的制作工艺及材质,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明代墓葬一漆棺的制作工艺及主要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漆棺是按照木胎-纤维-灰层-漆膜-颜料的工序制作的,主要使用材料有麻、粘土类物质、生漆、金及朱砂颜料。漆棺制作工艺及材质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是中国古代漆棺传统工艺制作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57.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保应用研究中引入了三维扫描技术。通过对秦兵马俑一号坑陶俑的扫描实例,介绍了一套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文物真三维模型的基本流程及方法,并通过文物真三维数据管理系统对模型进行展示、分析与研究。文物真三维数据模型的建立,使全面观察研究、再现和重建遗迹及文物成为可能,为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文物鉴赏以及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58.
西安长安区韩家湾M29墓,由斜坡墓道、壁龛、天井、过洞、甬道、砖券墓室组成。墓道口与甬道之间,绘有青龙,白虎,侍者等,壁画的内容及表现方式丰富了对唐代中晚期墓葬壁画的认识。为对其进行保护,用XRD、SEM-EDX、Micro-Raman等技术对该壁画结构和颜料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壁画进行了现场清理及保护。结果表明该墓室壁画的制作是在墓道两壁上先抹一层草拌泥地仗,再于其上刷一层白灰后绘制,绘制壁画的颜料主要为黑色,黑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炭黑。  相似文献   
259.
浙江瓯海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腐蚀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浙江温州瓯海M24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的腐蚀成因,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离子色谱分析仪(HPIC)等,对青铜剑腐蚀产物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铜剑已严重腐蚀,铜元素大量流失形成以锡元素为主的腐蚀产物。通过测量模拟瓯海土壤环境下的自腐蚀电位并参照CuH2O体系的电位-pH图,推导出了浙江瓯海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腐蚀反应历程。研究结果对类似出土文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0.
为了研究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状态评估的准确性,应用概率的方法,以结构损伤指数、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概率法的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在综合现状分析与实验数据,在一定烈度下计算各种破坏状态等级中每一种破坏状态出现的概率,古建筑地震破坏状态应为概率最大的地震破坏状态,从而比较准确地判别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程度。并对经受过汶川地震的两种结构形式的古建筑进行了验证,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一方法将提高木构古建筑震害预测的准确性,为古建筑抗震加固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