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篇
  410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相似文献   
82.
本文通过考古实物的科学分析,认为早在西周时期胶东青铜技术便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战国后便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大约自西周始,胶东青铜技术与中原便是大体同步发展了的.文章最后还将胶东青铜合金成分与《考工记·六齐》作了比较,并提出了“六齐”既不是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不是指导生产实践的工艺规范,而是一种试验资料的反映和归纳的观点。  相似文献   
83.
微生物病害是出水木质古船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古船所处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或对古船产生直接危害,或通过改变古船所处环境进而影响文物安全,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因此,环境和微生物构成相互影响的动态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时发现风险甚至预测风险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出水木质古船保护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采用环境监测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的环境特征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潜在病害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大,水体微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明显下降,尤其细菌丰富度大幅下降;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比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小,同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较小。沉积物和水环境中可参与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潜在病害微生物主要为芽孢杆菌(Bacillus)、曲霉菌(Aspergillus)和枝孢霉菌(Cladosporium)。此外,沉积物中存在比例较高的硫酸盐还原菌须引起关注。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环境因子-病害微生物监测评估方法体系,为后续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地积累基础数据进而采用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手段评估甚至预测“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环境微生物风险状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尚”和“论”是吐蕃王朝两类来源不同的高中级官员,本文主要依据藏文史料分别就其历史沿革做了系统探讨,认为论主要来自一般贵族,尚来自吐蕃赞普母系亲属,二者是吐蕃官僚机构中的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85.
贺云翱 《华夏考古》2006,(3):103-105
现存于南京市雨华台区文物管理所的《国子监生赵君墓志铭》,所述为明代国子监生赵铠的生平,此人系朱元璋之女宝庆公主的后代。其祖父赵辉也曾地位显赫。该志未见著录。  相似文献   
86.
田禾 《民俗研究》2000,(4):110-122
济南是一座千年古城,老城曾被一圈城墙包围着,以这一圈城墙为界分别城里城外.大明湖被围在城中,是一个城中湖.在大明湖的北岸、北城墙根以南,有一块狭长的地方,住着100多户人家,世代以种植湖菜、捕鱼捞虾、撑船载客为生计,自古人称"湖民",后来也有人称他们是"城市中的农民".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非城非乡,似城似乡,在从前被认为是特殊的一群,由今天变化了的时代眼光来看,他们的心态与精神的许多方面,倒可以说是中国农民转型的一种先声.  相似文献   
87.
读书之乐     
何楠 《中国土族》2007,(1):67-67
有人说一生中有了钱,就会拥有一切。在我看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好习惯使你从懒惰中苏醒,从苏醒中奋起,在奋起中获得成功,并受益终生。如一个人爱读书,就是一个好习惯。每当你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时,就是一种享受,似晨起锻炼,如饭后品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总有许多人以读书为乐,爱书成癖,嗜书如命。  相似文献   
88.
Yang, T.L., He, W.H., Zhang, K.X., Wu, S.B., Zhang, Y., Yue, M.L., Wu, H.T. & Xiao, Y.F., November 2015. Palaeoecological insights into the Changhsingian–Induan (latest Permian–earliest Triassic) bivalve fauna at Dongpan, southern Guangxi, South China. Alcheringa 40, xxx–xxx. ISSN 0311-5518.

The Talung Formation (latest Permian) and basal part of Luolou Formation (earliest Triassic) of the Dongpan section have yielded 30 bivalve species in 17 genera. Eight genera incorporating 11 species ar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herein, including three new species: Nuculopsis guangxiensis, Parallelodon changhsingensis and Palaeolima fangi. Two assemblages are recognized, i.e., the Hunanopecten exilisEuchondria fusuiensis assemblage from the Talung Formation and the Claraia dieneri–Claraia griesbachi assemblage from the Luolou Formation. The former is characterized by abundant Euchondria fusuiensis, an endemic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other common genera, such as Hunanopecten, which make it unique from coeval assemblages of South China. A palaeoecolog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Changhsingian bivalve assemblage at Dongpan is diverse and represented by various life habits characteristic of a complex ecosystem. This also suggests that redox conditions were oxic to suboxic in deep marine environments of the southernmost Yangtze Basin during the late Changhsingian, although several episodes of anoxic perturbations and declines in palaeoproductivity saw deterioratation of local habitats and altered 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 or population size of the bivalve fauna.

Tinglu Yang [],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388 Lumo Road, Hongshan, Wuhan 430074, PR China; Weihong He* [] and Kexin Zhang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388 Lumo Road, Hongshan, Wuhan 430074, PR China; Shunbao Wu [], Yang Zhang [], Mingliang Yue [], Huiting Wu [] and Yifan Xiao [],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388 Lumo Road, Hongshan, Wuhan 430074, PR China.  相似文献   

89.
EDXRF无损测定琉璃构件釉主、次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建筑琉璃构件釉层的厚度通常在130μm左右,因此难以将釉层剥离下来进行分析测试。目前,尚不见有关制备琉璃釉校准参考样品的报道,且很难找到与琉璃釉基体接近的标样进行定量分析。为此,在研制建筑琉璃校准参考样品的基础上,建立了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谱仪(EDXRF)无损测定琉璃釉料主、次量元素的分析方法,并对元素分析线在琉璃釉层中的饱和厚度问题,方法的检测限、精密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无损测试方法可满足对琉璃釉主、次量元素测定的要求,为今后测试研究古代建筑琉璃构件釉料的元素组成特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0.
根据重庆市建立标定地价体系的科学实践,提出城镇标准地块空间定位的技术途径为:从分析土地级别内各定级单元土地质量空间分布规律或房地产市场价格空间分布规律入手,采用定级单元总分平衡法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平衡法确定标准单元,依据功能特征评价成果将标准地块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