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8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3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2005—2006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韩城市东北方向7公里黄河西岸的梁带村发掘了一组三座春秋时期的大墓(M19、M26、M27),并发掘了为其大墓陪葬的一座车马坑。本文选取M27墓室出土的人面兽身玉雕加以考释,通过与商周及汉代同类题材器物的对比研究,推断这件人面兽身玉雕的制作时间在西周中期,应是当时人们信仰崇拜的产物——神兽"马腹"。这件玉器的发现丰富了西周合雕玉器的内涵,它将神兽马腹出现的时间,提到了西周中期,为人们研究西周时期神话传说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22.
1995年发掘的永州鹞子岭2号墓,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器物,《考古》2004年第1期发表了该墓的发掘报告,其中一件铜熏炉经过修复之后,特别引人注目。这是西汉末期泉陵侯刘庆之妻的随葬之物(图1)。 相似文献
323.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earthquake-induced collap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is presented. The inhe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onlinear behavior of key components and the collapse mechanism of overall frame is examined through concurrent collapse tests of both frame and key components.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component models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calibration against experiments, leading to a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system model. Both test and simulation indicate tha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re predominately governed by the key columns, whereas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is somewhat affected by the joints. This study offers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data and numerical models for future collapse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324.
《十咏图》及其对宋元吴兴文化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购藏的《十咏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11世纪作品。在综合近人对《十咏图》考证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北宋绘画基准作品的历史重要性及其对吴兴一地的文化影响。这卷叙事性的作品通过描绘“南园”之景开创了“家产山水”的范例。在南宋史学家的笔下,《十咏图》呈现了特别的文化史价值:它被用作修纂《吴兴人物志》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它的创作成为中国史学上较早的以图像证史的自觉实践。在宋亡之际,收藏界开始将张先视为《十咏图》的创作者,即文人画的早期代表。配合文人艺术在吴兴这个元初绘画中心所形成的新格局,《十咏图》直接激励了赵孟顿等大画家确立起的反映主观自我意识的山水境界。这些新的山水创作不仅突出了地域景观特色,而且表现出文人画家们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努力显示自己的家庭财富及文化优势的鲜明个性。在此过程中,整个元代绘画的风格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25.
Xiao Hong 《中国西藏(英文版)》2010,(5):20-27
<正>In the whole world,only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roduces caterpillar fungus due to the unique eco-environment that in particular suits the parasites. 相似文献
326.
The Xicun kiln is a typical kiln for firing porcelains for export, including celadon, which imitates the products of the Yaozhou kilns. In this paper, 10 pieces of celadon from the Xicun kiln and 8 celadon samples from the Yaozhou kiln were analysed in situ non-destructively b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microprobe and optical microscop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ody of the Xicun celadon contained less TFe2O3, Cr, Sr and Zr, and more K2O and Rb than that of the Yaozhou celadon. Also, the glaze of the Xicun celadon contained lower quantities of Sr and higher Rb; thus, these elements could be employed as relevant markers for the non-destructive discrimination of the provenance of Xicun celadon. In addition, the thicker glaze, the numerous bubble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middle layer could be used as auxiliary indicators for a micro-structural distinction between samples from the Yaozhou kiln and those originating from Xicun. 相似文献
327.
欧洲流行病进入北美洲,对北美印第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行病不仅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更重要的是,它在心理上给印第安人以沉重打击,使他们陷入了一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它还改变了印第安人的部落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体系,疫病肆虐之后的部落村庄、幸存者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族、语言、文化的新的群体组织,新的社会组成、战争局势和部落上层人口的减损都冲击了部落的权力结构。不同的部落受流行病影响程度不同,死亡率不同,导致部落间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战争的胜负状况,改变了地区的局势,影响了各部落之间以及印第安人部落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8.
329.
330.
长期以来,陶器、磨光石器和农业起源一直被视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而对这些发明产生的原因大多被归因于人类智慧的创造或技术的累进。19世纪的极端传播论者甚至认为,全世界陶器是来自埃及的单一发明。虽然这种起源观在世界各地大量独立发明的考古证据面前已经不堪一驳,但是对其为何会在世界各地独立起源则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探讨和解释。布朗的这篇文章从史前人类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陶器出现前后容器技术的变化和发展,认为随着食物资源的变化所导致的加工、储藏、炊煮需求加大,使得陶器在生产和用途上成为比其他容器更具优势的选择。而且,随着定居生活的开始,陶器生产作为妇女家务的一部分,与其他容器生产相比,也具有时间安排灵活和省时省力的优点。由于维生方式的变化(日趋定居)、食物资源特点(种子、坚果和贝类)和加工技术上的优点,最后使得陶器在全世界成为农业社会的不二选择。因此,对陶器起源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的经济和适应层面去了解。我国一些全新世早期的遗址如湖南的八十垱、玉蟾岩和浙江的上山、小黄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很早的陶器,但是并没有成熟农业的迹象。特别是跨湖桥陶器制作的精致程度令一些学者怀疑其年代测定的古老性。因此,我们应当跳出传统思维的文化累进窠臼,尝试从这些遗址的维生方式和经济过程来探讨陶器起源和发展的原因。而布朗的这篇文章可望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合适的视角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