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通过对城墙砬子古城、南湖头古城和大石头河古城的考古调查及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证明南湖头古城作为渤海国湖州治所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湄沱湖就是镜泊湖.  相似文献   
162.
163.
李琴  张伟 《史学月刊》2006,2(8):73-80
1930年代,新桂系在广西大力加强乡村基层建设,推行地方自治,在村街设立了村街民大会。虽然新桂系一再努力,制定了各种规则,但村街民大会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也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民意机构。不过,通过村街民大会,新桂系政权得以进一步向乡村基层社会扩张,巩固了其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4.
本文主要论述唐宋坊市制崩溃以后,明代地方城市中“坊”之情形。明代地方志所记之“坊”,有牌坊、街坊、乡坊和坊图四种不同涵义。牌坊为旌表建筑物,街坊为居民居住区,乡坊之“坊”是人文地理概念,指城内外一定地理区域,坊图之“坊”等同于里、图。作为“地域实体”的街坊,其形态已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坊市,表现为开放式的条形街区,而不是封闭的方形区域;城外街区亦得称“坊”;坊的数目增多,其规模较小。街坊与城市里甲密切相关,是城市里图区划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65.
西汉东海郡所辖戚县、建陵、东安侯国地望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东海郡所辖戚县及建陵、东安二侯国地望历来众说纷纭,通过对史料和各家之说的梳理,本文认为戚县地望在今临沂市,鲁王子刘遂之建陵侯国地望在今枣庄市峄城区,东安侯国地望在今枣庄市山亭区。  相似文献   
166.
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与迁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里耶秦简牍中有关阳陵、迁陵的文书记载与传世文献、考古发现相结合,考订这两个秦县的沿革与地望,并着重分析阳陵县的起源、地望和迁陵县的乡里结构等问题,指出:目前关于里耶简中阳陵地望的两种说法,均不能与传世文献完全吻合,我们认为此县既不属洞庭郡管辖,也不应在关中地区;由此提出另一假设:里耶秦简中阳陵县的前身即见于包山楚简之“阳陵”,为郑国故地,后属于楚,当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迁陵即今里耶古城,但非洞庭郡治所;迁陵县下辖乡,乡下辖里,与包山楚简所见县辖里的结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7.
唃厮啰及其政权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河湟吐蕃首领厮的出生地并非今新疆高昌之磨榆国,而是阿里芒域郭仓朵。厮在河湟也并非孤身一人,而是整个家族。所辖范围主要是一江四河流域,即白龙江流域的下迭一带和黄河流域、洮河流域、大夏河流域及湟水流域。其一生娶了三房妻室,大妃在青唐城,二妃在会川,三妃在巴钦(积石山)。其政权与宋王朝保持友好关系,且与河湟周边各部落和睦相处。很多家族成员在北宋担任大小官吏。  相似文献   
168.
近代中国的社会构成是复杂多元的,不仅有轰轰烈烈的民族运动和阶级斗争,有风云际会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还有因业缘、地缘、血缘或情感利益、目标等元素组合而成的社群与社团。在社会变迁的历程中,社群、社团的进退行止展现了社会主体的历史参与性与历史创造性。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期章开沅就倡导要克服辛亥革命史研究中不分行业和地区的空泛性缺点,强调要对资产阶级群体做认真、细致、深入的调查,通过团体、群体及阶层研究的结合来补充单纯阶级分析的不足,还历史以血肉。①为了进一步推动社群、社团史的研究,揭示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169.
Regional Inequality of Industrial Output in China, 1952 to 1990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is paper examines regional inequality of industrial output in China from 1952 to 1990.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regional inequality was widespread when socialist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1949. It was reduced in the 1950s as a result of the efforts to develop the interior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Five Year Plan (1953–57). After that, regional inequality persisted for one-and-a-half decades due mainly to the poor economic returns of the defence-oriented "Third Front" programme, decentralization, the reorientation of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the incidence of disruptive political events. Since the launch of economic reforms in 1978, interregional inequality among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However, interprovincial inequality decreased. The relative decline of the traditionally rich provinces (three municipalities and the northeastern industrial base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cline of interprovincial inequality. Meanwhile, favourable state policy, local initiative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rade have stimulated the growth of the coastal provinces of Jiangsu, Guangdong, Shandong, Zhejiang and Fujian, leading to more rapid coast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interregional inequality. The emerging new map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post-Mao China.  相似文献   
170.
新著录[女受]鼎属于西周早中期之际器物。铭文中不仅首见"退事"、"内宫"等用辞,且内容亦为首例女性册命任职记录。铭文内容所涉及的西周贵族家族家内制度、女性受赏任职、性别地位意识等问题,皆引起我们对西周历史认知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