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本文对陕西横山黑水沟遗址出土炉渣、坩埚残片及铜器残块等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经分析的炉渣样品皆为较典型的合金熔炼渣,炉渣内普遍存在铜合金颗粒;锡石、铅氧化物等物相的存在,证实了锡、铅等合金元素曾参与了熔炼反应。部分样品中高锡铜颗粒的存在,显示此过程系有意识的合金化生产活动,且使用了铜、锡(铅)等较纯的金属物料。铜器残块的分析结果还显示该遗址存在对铜器的回收、重熔。作为陕北地区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冶铸遗存,黑水沟遗址铸铜遗物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先秦时期青铜产业发展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蛎灰(也称作贝壳灰、蜊灰等)是煅烧贝壳等海洋生物得的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材料。蛎灰作为中国古代沿海地区常用的建筑凝胶材料和建筑装饰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以福建漳州某处蛎灰烧制炉为例,对蛎灰制作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探究。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和扫描电镜对取自古代建筑上蛎灰样品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微观形貌进行测试,得到了蛎灰的基本岩石学性质。现场考察及测量表明蛎灰的抗风化能力较强。相关研究为蛎灰在今后古建筑遗址中的保护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王荣华  邵将 《民国档案》2022,(1):113-123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即着手在收复区稳固统治秩序,都市民食配售即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在美粮援助及国民政府上层人士争论中出台的民食配售政策,既面临国内粮源短缺的问题,又极大地受制于美国粮源;既存在军粮民食互相争夺、此消彼长的局面,各大都市也不遗余力争取配售资格;同时,民食配售又深受国共战场走向的影响。南京民食配售为战后民食配售政策的缩影,然而在法币严重贬值、金圆券改革失败、国民党军事一再失利、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等因素作用下,民食配售终究无法达成既长远又现实的目标,只能草草收场。进而言之,国民政府战后粮政的失当亦是导致国民党短期内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4.
跨度为2332年的考古树轮年表的建立与夏塔图墓葬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树木年轮分析可以判定过去人类文化遗存的年代,对过去气候(包括温度、降水)和环境进行重建和研究,而且还能对碳十四年代进行校正。树轮年表越长,其利用潜力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建立能延伸到史前的树轮年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利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区现在存活的树木建立了上千年的树轮年表。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与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所的树轮分析室利用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清代乾隆帝《盘山图》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画面空间处理方式,并着重解读画上的题诗,从题诗的时间顺序、位置布局、主题内容、诗体形式、诗后钤印等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剖析乾隆帝在漫长岁月中的心理变化,指出《盘山图》轴通过大量有纪年的题诗,将时间的流逝留驻于空间的布置之中,使画与历法联系起来,从而使这幅普通的山水画具有了更为深层的意识形态价值。此外,作者也研究了董邦达创作的《田盘胜概图》册和《盘山十六景图》卷,与《盘山图》轴和《盘山志》版画插图等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画法精细的《田盘胜概图》册在写实的表象之下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倾向;《盘山十六景图》卷同样对空间作了风格化的处理,通过压缩、位移等技术手法,加上观看必需的时间过程,使画面空间与时间维度联系起来,这是长卷构图固有的特性,与《盘山图》立轴式的时空交融方式形成了对比。乾隆帝不选择适于书写题跋的《盘山十六景图》卷拖尾题诗,而选择在《盘山图》轴上局促的空白处题诗,更证明了他对《盘山图》轴有特殊的意匠经营。  相似文献   
66.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京多次发现曾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明朝开国元勋的墓葬,墓中出土的墓志实属研究元末明初社会变迁的第一手史料,弥足珍贵。本文在已出土的明初功臣墓志中,以文字完整与否为主要着眼点,拣选了蕲国公康茂才、东胜侯汪兴祖、永国公薛显等三人的墓志,结合史籍对其籍里、家世、行迹、历官、赏罚、生卒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考证辨析。  相似文献   
67.
民国宗教"入世达变"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兵 《史学月刊》2002,(11):95-100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明显的转型阶段,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成为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共同命题。一些宗教界人士也积极吸纳新文化、新思想、新事物而“入世达变”,促进了宗教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8.
朱绍侯 《史学月刊》2002,(12):12-16
《二年律令》第一次发现汉代赐田宅的具体数字。吕后二年的赐田宅,是按不同等级进行分配,爵位最高的彻侯可食邑、受105宅,没爵位的庶民只受田1顷、1宅。这种受田宅制度,实际就是名田制。《二年律令》中的赐田宅制度,与秦商鞅变法,汉五年及汉武帝时的军功赐田宅制相比较,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不同。说明《二年律令》中的赐田宅制度并非西汉的通制,而是吕后当政时为适应其政治需要而制定的具体政策。这一政策培植一大批军功地主,形成汉初军功地主掌权的局面。  相似文献   
69.
郑和与江苏--江苏郑和遗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在郑和60余年的生涯中,除了行进于远航西洋的海上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任南京乃至于江苏度过的。不仅如此,这里还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地,是最早感受到和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成就的地方,保存的郑和遗迹数量最多,也较为系统和完整,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化价值(图一)。今值郑和首航西洋600周年之机,为缅怀这位伟大的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谨将江苏境内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作一考述,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70.
城区志编修中建制镇编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历史驿站———建制镇,在现代的城区中有其特殊地位与作用。在城区志编纂中,如何把建制镇写实写好写出特色,是方志编修的新课题,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在编写中不拘一格,用活志书体例;寓条目于篇章,化难点为特点;因事设目,点面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