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When discussing the trans-formative shifts having occurred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following the economic reforms, one cannot avoid men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paradigm,” the “paradigm of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the “postmodern paradigm.” According to popular belie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aken by the academic world during the past forty years was marked by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s: First was the progressive replace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paradigm” by that of the “paradigm of modernization”; following that was the rise of the “postmodern paradigm” and the challenging of its predecessor. This set of divisions, though logically clear and succinct, cannot possibly conform to the realities of history in all of its complexness. Whil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1980’s were largely concerned with the issues of “what exactly is the historical driving force of Marxism” and “who are the revolutionary class,” the notion of the “paradigm of modernization” was rather a product of the conservative historical viewpoint and its rise during the late 1990’s. In this sense, then, the latter cannot possibly embody the former. On the surface of things, though the “postmodern paradigm” appears to refuse the narrativ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it in fact shares deeper connections with Chinese revolutionary thought at its roots. In short, then, these trans-formative shift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re not a simple “exchange” whereby one paradigm transfers into the next, but are rather a process of incessant and interconnected change.  相似文献   
72.
73.
基于乡镇单元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城乡建设用地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城镇-农村尺度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揭示驱动人口流动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规模分布特征是具有较长大值右尾部的正偏分布,总体的集聚趋势增强,城镇和乡村集聚流动人口差距变大;②空间呈现高值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城镇,沿江地区流动人口高密度区域逐渐连绵化;③增长变化呈现长江以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增加、农村的输出人口减少,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的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乡镇企业繁荣、交通可达和政策导向是影响江苏省流动人口集聚的四大动力。  相似文献   
74.
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二十年来,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建立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就业-居住空间关系进行多尺度分析,在界定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的基础上,评价北京都市区的就业与居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就业-居住分离是当今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75.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及案例分析对加拿大多伦多华人超市的发展、空间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伦多华人超市从原先市中心的中国城向周边地区有明显扩散。多伦多华人超市的发展与加拿大华裔移民的增加有很大的联系。大量华人对中国食品的眷恋成为华人超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空间分布反映出华人生活范围在不断扩大。而商业店铺租金、政府的税收制度等也促进了华人超市的发展及空间格局变化。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过分强调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自我成功,缺少团结合作。因此,尽管华人超市在数量上已经与本地部分连锁超市旗鼓相当,但由于华人超市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华人超市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6.
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现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收缩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城市收缩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城市空间结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对城市收缩有效治理过程中形成的精明收缩与弹性城市理论对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的现象与事实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分析了城市收缩的特征与空间模式,探讨了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和城市收缩的应对措施,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现象对我国的启示形成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7.
博物馆文物环境因装饰材料所致甲醛污染以及由此产生对文物危害问题已被普遍关注.为了评价净化材料实际使用中对污染物去除净化能力,搭建了静态试验舱,建立了该环境中甲醛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甲醛溶液法和人造板散发法两种产生甲醛气体的方法,以及吸附材料不同加入方法等对净化材料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试验舱内甲醛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净化材料脱附量检测方法,分别测定了活性炭和三种壳聚糖基净化材料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用人造板散发法产生甲醛气体方法能用于甲醛净化材料的评价,得到净化率指标反映了净化材料在实际文物环境中的应用效果,脱附量指标能直观比对和反映净化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从汉赋作品中的服饰形象着眼,论述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汉代文化精神的礼乐精神,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的关系。通过汉赋中帝王、嫔妃、武士等的服饰描绘,论述其体现的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对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文彦博是北宋的一代名臣,在文学和书法上也颇受推崇,传世文集有<文潞公集>40卷.<全宋诗>卷273至卷278"文彦博"条下辑录了他的诗集,集外又补辑8首,但仍有遗漏.本文主要根据<两宋名贤小集>和乾隆<济源县志>及同治<榆次县志>、<宋人小集>等文献,辑录集外佚诗计35首又2句.并勘正4处讹误.  相似文献   
80.
中世纪晚期英国市场结构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工业时期英国城乡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于12至14世纪,其中各级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世纪后期由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纺织业的兴起及出口贸易的扩大、国际性大集市的衰落、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使得市场结构完成了从以农村市场为主体向城市市场为主体的转型。市场结构的转型改变了市场的性质,密切了城乡关系,促进了城市体系的成熟,加速了以伦敦为聚核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