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湖北省潜江市龙湾放鹰台Ⅰ号台基东周楚宫殿基址自1987年至2001年历时几个春冬的发掘,发掘面积共350平方米。揭露出东周楚宫殿基址的一、二、三层台主体建筑及其附属建筑遗迹。出土了一大批建筑遗物和铜、陶质生活器皿。为多学科的研究楚文化及楚宫殿建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2.
湖北老河口杨营春秋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营春秋遗址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南郊杨寨村一组,1994年10~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老河口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春秋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主要遗迹有灰坑、水井等,遗物有陶、铜、铁、石器等,其中所出土的春秋晚期铁器,数量较多,品种较齐全,为研究我国特别是楚国铁器的出现和使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93.
跑马岗战国墓群位于常德市鼎城区白鹤山乡,处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交汇处的低岗上。1999年冬首次集中清理了38座战国楚墓,均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其次为铜器和漆木器,是一批极有研究价值的楚化资料。  相似文献   
94.
宁波勤县铁岙商周遗址的调查与试掘,发现了印纹硬陶、原始瓷、青铜器等大量商周遗物,为探讨东南沿海地区商代至西周时期历史面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5.
西窑村14座唐宋砖室墓、墓葬类型多样、器物种类丰富,为研究唐宋时期成都地区的社会面貌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6.
玉皇庙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现为丹江口水库中一小岛。1995年,文物工作者对南水北调工程文物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在遗址采集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物。新石器时代遗物与青龙泉和大寺遗址、朱家台遗址和乱石滩遗址等出土的同期遗物相近。周代遗物与官山河两岸早年发现的同期遗物相似。  相似文献   
97.
墓葬位于大同市南郑区水泊寺乡田村村北,为长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方形,墓室北侧置石棺床,以石板搭成床框与床榻,石板问有榫卯结构相连,棺床立面饰浮雕纹样。棺床上置石灰枕。出土随葬器物以陶质类器物为主,包括陶俑和生活用器模型,多施有红彩。通过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的类比,确定墓葬的时代应为北魏太和年间。  相似文献   
98.
渔阳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咸嘉湖西侧,陵园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墓的东、西、南面均有一个外藏坑,呈"品"字形。1993年,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封土、墓道、墓坑、墓室四部分组成。虽经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其中漆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该墓采用的是"题凑"葬制,而且多件漆器上有"渔阳"题记。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早期汉皇室的一位公主,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而嫁给长沙王。  相似文献   
99.
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国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0月,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座三国时期的墓葬。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漆器、玉器、石器、银器、金器等,其中出土的铜马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铜马。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判断,该墓应是较列侯一级略低的将军夫妇合葬墓。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东汉未至三国时期的埋葬制度、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正>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考古工作荣获2007~2008年度全国田野考古一等奖。这是国家文物局和考古学界对我们工作成绩的肯定与鼓励,也是我院田野考古工作者开拓创新、辛勤工作的结果。以下将唐陵考古工作中的思路、方法、措施以及得失作以介绍,以期得到考古界同仁的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