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树伟  苏勤 《旅游科学》2010,24(5):56-63
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案例,基于意象地图调查,探讨旅游者空间意象的基本要素构成、意象要素感知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中共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五要素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基本均衡,在不同园林的样本之间有一定差异;(2)五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其中节点与边界要素的可识别性及可意象性最高,是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3)五要素的感知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景区核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性特征,即“核心一边缘”空间模式,该模式的形成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徐青 《收藏家》2012,(5):23-28
项维仁,清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初名,字寿春,号勉杆,晚号果园,温州著名书画家、诗人,泰顺董正扬①称其画多苍郁之气,为"本朝永嘉第一。"遗著有《果园诗抄》一卷,《诗稿》五卷。《光绪永嘉县志》有传②。  相似文献   
23.
翟青  甄峰 《人文地理》2012,27(6):50
手机用户、手机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意味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带来了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移动信息技术开始赋予了空间以新的内涵,其影响下的空间结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重点梳理西方学者近些年来关于移动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下的城市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变化的最新成果,以期了解最近的学术动态,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4.
社会进化的考古学证据 社会文化进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这些研究难免立足于世界各地有限的民族志轶闻。早期进化论者(如摩尔根、斯宾塞和泰勒)提出过诸如“蒙昧”、“野蛮”和“文明”等术语。  相似文献   
25.
发现区域聚落形态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也是令人振奋、挑战智慧的工作。区域考古学看来总是会产生新的、始料未及的洞见,它具有持久的价值,并对不同规模的其他研究是基础性的,而且它也是(或者说应该是)遗产保护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6.
过渡金属离子与有机物对钢铁的缓蚀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过渡金属离子的特点、过渡金属离子对钢铁的缓释作用机理、及其与有机物对钢铁的缓释协同等方面,较全面地综述了过渡金属离子与有机物缓蚀体系应用于钢铁的研究现状,并结合铁质文物保护技术要求,提出了模拟制作铁质文物试片,选择合适的过渡金属离子与有机物,借鉴现代钢铁缓释剂研究的分析技术,开展铁质文物保护研究课题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7.
苏东海  毛颖  龚青 《东南文化》2012,(1):19-26,127,128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高潮,博物馆理论与发展研究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理论研究需要从博物馆发展实践着手,博物馆发展研究要重视发展战略和时代主题的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行动的新思维,呈现出与传统博物馆两极分化、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成功应建基于让文化的主人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体现了当前国际博协的战略思想,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并强化自身独特的知识、审美和道德特征及其价值,提升专业功能与社会职能,增强文化竞争力;博物馆理论工作者应直面博物馆领域的复杂形势,加强对国内外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28.
2012年5月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金玉华年—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陈列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两周墓地的考古成果。其中,有一件出土镂空、粉碎性青铜盒,破损非常严重,不成器型,铜胎胎质氧化严重。由于其所具有的艺术和学术价值,急需修复。为此,根据文物自身的特点,用传统修复方法对碎片进行编号、查找拼对、拼接、补缺、篆刻纹饰、打底、作色做旧,并做了临时的框架,在短时间内修复。从修复的结果看,本次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修复思路和方法可给同类器物的修复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9.
南宋江西都昌籍理学家冯椅,由于<宋史>的简略而致使其生平事迹难得彰显,甚至妄加蠡测出现讹谬.今通过查阅正史、家谱、地方志、文人别集等传世历史文献,并实地考察冯椅的历史遗迹、碑刻、墓地,详细考证了冯椅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30.
现代人起源的争议由来已久,而遗传学的冲击尤大。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类学家根据对147名各大洲不同人种妇女胎盘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分析,将所有现代人起源追溯到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妇女。这一被称为"夏娃理论"或"走出非洲"的假设对学术界和一般公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这意味着人类起源和进化的主干在非洲,其他各大洲的古人类代表都不过是进化中的旁支。后来,有学者对"夏娃理论"的遗传学推理做了检验,认为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祖母的说法十分可疑②。虽然目前国际学界承认,古代的非洲种群不管在规模还是在古老性上,对全球现代人进化有着最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是整体取代还是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仍存在争议。本期介绍的是两位美国人类学家对现代人起源之争的历史回顾,对我们了解好似雾里看花的现代人起源之争有一定的帮助。现代人起源争论的关键,在于如何解释遗传学证据与化石材料之间的矛盾。遗传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变异非常小,表明其更新世祖先种群的规模很小,而且分布非常有限。但古人类化石却表明人类祖先的种群不少,分布也很广。如果古人类以很小的种群在漫长的时间里孤立进化却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显然不可思议。于是,一种"瓶颈说"被提出来解释这种现象,即人类进化在更新世末遇到一个瓶颈,只有少量基因被保留下来,"夏娃理论"就认为现代人都是一小群非洲人的后代。但是与"夏娃理论"不同,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瓶颈在更新世一直存在,并提出了一种间断进化模式来说明人科化石记录的地理差异和遗传学解释,即人类进化是一种适应辐射(种群扩张)和物种选择(种群减少)的交替过程。他们认为,现代人起源也是这种过程的产物,大部分更新世人科化石是没有留下后裔的一批种群。在过去两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并非源自单一物种,而是来自由间断性物种形成事件所隔开的几个相继的物种,反复的遗传瓶颈大大减少了最后智人种群的遗传变异。作者还指出,现代人起源应该从生物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并重视自然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