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篇 |
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4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下高棉人是今越南九龙江平原地区(历史上为“下柬埔寨”地区)的土著。下高棉人与越南主体民族越人(京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及现实矛盾,在世界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影响和外部敌对势力的煽动下,演变成下高棉人要求成立独立的“下高棉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对越南的社会、政治及对外关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133.
许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2):116-131
治所作为行政区域的核心,其设置或迁徙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和由此反映的政治理念,无疑也是当时行政区划建设思想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上政区治所迁徙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清代政区治所迁徙到目前尚无人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详细探究有清一代的省会、府、厅、州、县等主要政区治所的迁徙及其发生原因,来研究清朝行政机构治所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规律,总结治所迁徙的各种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34.
1924年《中俄协定》与中俄旧约废止问题--以《密件议定书》为中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17年俄国革命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自愿废除不平等旧约,平等对待中国。北京政府虽不愿立即承认苏联,但乘机清理旧俄在华条约特权。中苏谈判时,苏方坚持无条件建交后,再开会议订定新约取代旧约,北京政府则担心中俄会议不一定会有结果,坚持要立即废止旧约。最后双方妥协,在1924年《中俄协定》中,以《密件议定书》规定:新约未订定前,旧约概不施行。后来中俄会议虽经召开,但未获致具体成果,使得中俄旧约处于虽未废止,但不施行的含混状态。北京政府在移交俄国使馆及其他有关交涉中,均坚持中俄旧约已废,并持续推动其“修约外交”。 相似文献
135.
本文采用荧光能谱仪(EDXRF)测试了杭州卷烟厂、严官巷、吴庄和太庙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官窑类瓷片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根据胎体元素分类情况,制备了光学薄片,运用偏光显微镜对部分官窑瓷片的胎体进行了岩相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杭州这些遗址出土官窑类瓷片的窑口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56块官窑类瓷片当中,有48块样品可能为杭州两窑烧造,而有8块样品的胎体元素组成更接近龙泉黑胎青瓷,结合判别分析和岩相分析结果,这八块样品为龙泉窑烧造的可能性更大,但具体窑口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6.
战国陶文数量众多,不少陶文已有很好的考释,但仍有部分陶文没有确释。本文辑录历年所见三晋陶文中可备商榷者共计八则进行考释。其中新释出的文字有八处,如"前"、"冢"、"■"、"远"、"事"、"■"、"■"等;并就"虖与"的释读作了若干补充论证。 相似文献
137.
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是什叶派乌里玛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前深度参与的一场政治革命.20世纪初,在伊朗内外危机的作用下,什叶派乌里玛、巴扎商人和现代知识分子结成盟友,为立宪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必要条件.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的三位大阿亚图拉积极支持立宪革命,强力干预了伊朗政治发展的进程.以努里为代表的乌里玛则经历了从起初勉强支持到随后坚决反对的转变,成为反立宪派的中坚力量.1911年俄国入侵伊朗后立宪革命的失败,促使乌里玛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更加紧迫的反侵略任务.立宪革命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预演,蕴含着伊朗政教关系剧烈变动的基本趋势,对于解析20世纪以来伊朗的政治史和宗教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8.
明朝平定云南后,为适应云南边疆外弧地带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地理环境和多样民族性特征,在西南边疆逐渐建立起一套“内边区”与“外边区”差异化的边疆行政区划和管理模式,并对云南外边政区实行军管性和羁縻性的统治.这是明朝边疆控制和政区建置的创新性制度,体现了明朝疆域观在行政管理上的灵活性,保障了西南边疆较长时间的稳定,为中国现代国家领土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9.
Lu Pe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14,68(2):133-155
Chinese scholars have achieved a comprehensive consensus on the disciplinary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in China. However, this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IR is problematic because it denies the existence of pre-1949 Chinese IR and mistakenly set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IR to be the mid 1960s, thus providing a progressive image of the IR discipline in China which is historically untenable. This essay rectifies this misunderstanding by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R before 1949. It verifies the existence of pre-1949 Chinese IR by reviewing the IR-relevant institutional sett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before 1949 and comparing the situation before 1949 with that in the mid 1960s, when the three IR departments were established. Further, the essay tentatively explains why pre-1949 Chinese IR has disappeared in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R. It argues that the interrup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IR in China in the early 1950s and the specific power–knowledge interaction mode established in Chinese IR in the late 1950s are the two main causes responsible for the absence of pre-1949 Chinese IR in the history of the IR disciplin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0.
陈鹏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2):35-39
罗隐是唐末时期一位重要的文人,其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定的位置.但自近代以来,对罗隐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对罗隐生平作了简要的考证,并对部分作品进行了系年,以便推动罗隐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