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16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潘務正 《中华文史论丛》2011,(2):379-401,408
明清時期,韓愈被尊爲翰林院土地神。韓愈雖未曾任翰林官,但其文在明初受帝王和翰林院推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地位在此時奠定,且韓文有當時詞垣所重視的"清廟明堂氣",故而於明代作爲土地神祠祀於翰林院中。同時,這一祠祀也與其在明初被仙化爲神有關。受翰林院祠祀韓愈的影響,清代中期以後,民間亦將韓愈作爲土地神崇拜。  相似文献   
62.
潘兴明 《世界历史》2006,65(5):26-35
殖民城市是指欧洲宗主国在其殖民地建立的城市,是西方殖民化及其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现代城市特征:在经济方面,宗主国将工业化移入殖民城市,使之具有较高的经济起点;在政治方面,宗主国的外来政治势力控制殖民城市的政治权力,具有行政统治中心的功能;在社会方面,殖民城市的社会构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此外,在种族方面,殖民城市中的宗主国白人及其文化居于优越的统治地位;在客观状况方面,殖民城市以外源型和外向型为主。殖民城市的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时期:即近代时期、现代早期和二战之后。殖民城市对世界城市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殖民城市具有较高的起点和发展水平,凸显现代城市的属性。其次,殖民城市确立了现代城市的新模式,体现现代城市的精神。再次,殖民城市起到了扩展和传播城市化的作用,展示现代城市的风范。第四,殖民城市构成了世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最后,殖民城市创造了一种新文化。  相似文献   
63.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从春秋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阖闾大城到北宋名臣范仲淹首创苏州府学,苏州经历了尚武到崇文的转变。苏州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明四家"之沈周(长洲相城人氏)、文徵明(长洲人)、唐寅(吴县人)、仇英(太仓人)全部出自苏州地区。明代苏州,更是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增长,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的日趋繁华,孕育了文化的大繁荣之势,当时的苏州可称为  相似文献   
64.
由于长期裸露在自然界中,无字碑表面风化严重,温度是影响无字碑风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无字碑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在传热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无字碑三维分析模型,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无字碑在太阳辐射下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无字碑温度由表面到内部的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越靠近无字碑中心处日温度变化量越小。随着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的改变,无字碑4个表面温度分布极不均匀,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出现了温度梯度,形成了较大温差。该研究结果可为无字碑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65.
    
In November 1959, India's Prime Minister, Jawaharlal Nehru, turned seventy. Having led his country since Britain's departure from South Asia in August 1947, Nehru's seventieth birthday stimulated debat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on India's future in a post-Nehruvian world. In the early 1960s, with the Indian premier's health deteriorating and Sino-Indian relations under strain, British and US policymakers evidenced increasing concern with whom, or perhaps more pertinently, with what, forces would govern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 after Nehru. This article, which draws upon recently released British and US archival records, provides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Western involvement in the struggle to succeed Nehru which occurred within India's ruling Congress Party between 1960 and 1964. Moreover, it offers insights into Anglo-American concern that Nehru's health adversely affected Indian policymaking; the involvement of foreign intelligence services in India's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misplaced expectations of British and US officials that the appointment of Lal Bahadur Shastri as India's second Prime Minister, in May 1964, would heral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and more produ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a and the West.  相似文献   
66.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carried out 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RC) walls of less confining reinforcement than that recommended by ACI 318. A total of eight RC walls with boundary elements comprising of five walls with aspect ratio of 1.125 and three walls with aspect ratio of 1.625 were tested by subjecting them to low levels of axial compression loading and simulated seismic loading, to examine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the walls with limited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concerning the failure mode, drift capacity, strength capacity, components of top deform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lls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with limited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The influences of axial loading,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in the wall boundary elements, and the presence of construction joints at the wall base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walls are also studied in this paper. Lastly, reasonable strut-and-tie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help in understanding the force transfer mechanism in the walls tested.  相似文献   
67.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考古学中聚落考古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由张光直首先引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中,聚落考古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家对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比较熟悉,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可以说,聚落考古学当前已经与地层学、类型学一样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欧文·劳斯这篇与张光直的名篇同名的文章都是发表于1972年。在那个年代,西方考古学中的聚落考古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虽然同为全面介绍聚落考古学的论文,但劳斯在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与张光直却有很大的不同。张光直主要侧重聚落考古在社会关系研究方面的作用,与威利和特里格一样认为聚落考古就是运用考古资料进行社会关系的研究。而劳斯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聚落形态概念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受系统论的影响较大。将这篇文章与以往介绍到国内的聚落考古方面的文献结合阅读,会对西方聚落考古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劳斯认为一个人群的生活系由三个系统所组成,即生态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反映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资源的利用,文化系统系指人们的日常行为,社会系统则是指各类组织性的群体、机构和制度。在针对过去人类生活的全部问题中,聚落形态的概念(本文作者用的是残存聚落形态,指出了聚落形态作为考古遗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认为它是由人类行为点的网络和每个点位的行为组合所构成)在与此三个系统有关的研究中特别有用。运用聚落形态方法,不仅可以研究文化的社会关系方面,也可以研究文化的生态和行为方面。在实践中,可以从这三类系统所拥有的亚系统入手,寻找证据以重建以上三类系统,复原人类的生活。他将聚落形态分为三个类型,即分散型、集中型和共生型。其中最有启发性的是维生和专职共生形态,它为研究文明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工具。另外,从聚落形态的概念出发,劳斯还探讨了文明与城市化的区别及其在考古学实践上的价值,也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68.
本阐述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竹质遗迹、遗物的出土情况、种类、形状、规格、编制方法、用途等,揭示了竹材在商周至西汉时期的深井采矿中的重要作用。中列举的大量资料,对研究竹材应用史和竹篾器加工、编织技术发展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9.
潘世杰 《收藏家》2011,(3):75-79
一.初始钱币及其演进的六个时期钱币鉴定首先要明确鉴定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对古代钱币进行鉴定?因为古代钱币就是承载和记录历史文物、文化的载体。现在许多人只是关心自己手中的钱币是真是假,值多少钱,以后能够有多大的升值空间。然而没有真正了解钱币收藏的真谛,更没有真正去体验钱币收藏过程的乐趣,  相似文献   
70.
潘玲 《华夏考古》2004,(2):68-74
通过对两汉时期的玉、玉璜、玉璧、玉舞人的形制变化的分析 ,可见西沟畔汉代墓地四号墓随葬的几种仿照玉器的石佩饰具有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汉墓出土的玉器的特点 ,总体上更接近东汉中晚期的。该墓的包金镂空玉佩、青铜马具有明显的匈奴文化特征。西沟畔四号墓是南匈奴的高级贵族墓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