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9篇
  56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91.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美洲这一阶段被称为古代期(the Archaic Period)。但是,中石器时代概念在中国仍未被普遍接受,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意识形态倾向,选择西方学术概念有时犹如选择党派和信仰。(2)习用的类型学、地层学、年代学和文化面貌上难以对这一时段做统一界定和比较研究。(3)我国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分属不同的研究机构和领域,使得这一重要的转变时期被忽视。(4)新旧两个石器时代"成就"可观,文化特征鲜明,而中石器文化则乏善可陈。结果,全新世初的所有遗址都被归入"新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三大战略性课题之一——农业起源研究的关键时段,近来见证了我国学界对这一"过渡期"关注的升温。不管我们对中石器时代这个术语是否认同,但是国际学界研究的进展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1)过去这一时代以细石器、弓箭和狗的驯养为标志,但目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指冰后期全新世开始到和农业引入之间的一段渔猎采集适应,表现为一种与新旧石器时代十分不同的广谱革命。(2)柴尔德早就用农业革命来定义新石器时代,并被国际学界一致认同。因此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也应采取经济学而非器物学的标准。(3)该时代是冰后期人类对环境巨变的重新适应,各地气候环境差异极大,适应方式也极其多样,文化面貌复杂,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单靠类型学的器物分析已不能胜任这一课题的研究。(4)各地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的过渡差异很大,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可能是旱地作物和稻作起源的主要区域,过渡期可能较短,而北方寒冷地带(农作物难以生长)和华南热带地区(野生资源丰富)农业可能出现很迟。(5)应该重视文化生态学的生计适应和人地互动研究,探究不同地区是如何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转变的。(6)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着人类在整个中石器时代的适应性调节,我们应该设法了解不同地区的先民是如何根据当地的不同生态环境条件,慢慢驯化或引入动物和农作物,进而完成经济转型的。  相似文献   
492.
王新文  吕正平 《丝绸之路》2010,(24):112-116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人类的事业,世界各国在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总体来看,国际遗产保护经验主要表现在遗产观转变使遗产类型不断扩展,扩大了保护范围;合理的资金保障制度保证了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通过合理利用遗产推动遗产保护;重视文化遗产宣传调动全民积极性。西安遗产保护事业急需构建城市文化遗产体系,建立西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多样化投入制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493.
西夏持续不断的译经活动以及大量汉文佛经的翻译,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已经诗化了的汉文偈颂对西夏偈颂翻译的影响。这种影响进一步延伸至偈颂的创作领域,但并未偏离偈颂的一般范式,而是依循着偈颂基本的特性又有所发展。《贤智集》中的三篇颂所展现的诗化现象,是偈颂文学在持续交流活动中被西夏继承于书面的产物。  相似文献   
494.
This paper examin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previously proposed models of prehistoric exchange such as the law of monotonic decrement or the down-the-line exchange model developed by Renfrew (Proceedings of the Prehistoric Society 34: 319–331, 1968, Renfrew 1977) to explain the distribution of obsidian across the Near East during the Neolithic period. Renfrew’s down-the-line model, which results in a very regular and clustered network, does not permit the circulation of obsidian to regions of the Near East that are further than 300 km from the source zones, as is shown in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available. Obsidian exchange is a complex system where multiple factors interact and evolve in time and space. We therefore explore Agent-Based Modelling (ABM) so a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networks. ABM simulations of an exchange network where some agents (villages) are allowed to attain long-distance exchange partners through correlated random walks are carried out. These simulations show what variables (population density, degree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villages…) are relevant for the transfer of obsidian over long distances. Moreover, they show that a type of small-world exchange network could explain the breadth of obsidian distribution (up to 800 km from source) during the Near Eastern Neolithic.  相似文献   
495.
贵州花灯剧是贵州成形最早,传播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花灯是广大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今这一"非遗"濒临消亡、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496.
本研究以2004年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技术构建格网体系,提取1918年和1978年2份军用地形图中的湖荡面积、河网密度、河流长度等指标,比对两者相关指数的分布状况和变化程度发现1918-1978年本区河网密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开挖新渠的同时大量保留地表原有水体。通过本个案研究总结出大河三角洲历史河网面貌的复原方法包括图形资料实测情况判断、实际分辨率分析、误差来源探讨、调校误差、格网体系构建等步骤。  相似文献   
497.
吕志祥  刘嘉尧 《攀登》2010,29(3):96-99
我国藏族聚居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生态法治不仅需要先进的立法技术支持,更需要发掘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本土资源",尤其是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规律等理性因素,这对解决当代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中的"高原反应"与内在伦理支持的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形成藏族聚居区传统生态文明与生态法治建设的深层脉动,才能真正解决其生态法治问题的"病源",构建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生态法治,进而维护藏族聚居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98.
杰姆斯·布朗  潘艳  陈虹 《南方文物》2011,(1):177-184,173,176
长期以来,陶器、磨光石器和农业起源一直被视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而对这些发明产生的原因大多被归因于人类智慧的创造或技术的累进。19世纪的极端传播论者甚至认为,全世界陶器是来自埃及的单一发明。虽然这种起源观在世界各地大量独立发明的考古证据面前已经不堪一驳,但是对其为何会在世界各地独立起源则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探讨和解释。布朗的这篇文章从史前人类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陶器出现前后容器技术的变化和发展,认为随着食物资源的变化所导致的加工、储藏、炊煮需求加大,使得陶器在生产和用途上成为比其他容器更具优势的选择。而且,随着定居生活的开始,陶器生产作为妇女家务的一部分,与其他容器生产相比,也具有时间安排灵活和省时省力的优点。由于维生方式的变化(日趋定居)、食物资源特点(种子、坚果和贝类)和加工技术上的优点,最后使得陶器在全世界成为农业社会的不二选择。因此,对陶器起源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的经济和适应层面去了解。我国一些全新世早期的遗址如湖南的八十垱、玉蟾岩和浙江的上山、小黄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很早的陶器,但是并没有成熟农业的迹象。特别是跨湖桥陶器制作的精致程度令一些学者怀疑其年代测定的古老性。因此,我们应当跳出传统思维的文化累进窠臼,尝试从这些遗址的维生方式和经济过程来探讨陶器起源和发展的原因。而布朗的这篇文章可望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合适的视角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499.
孝民屯东南地铸铜遗址是近年殷墟发掘工作的一项重要收获,对研究殷墟铜器铸造工艺和殷墟布局具有重要意义[1]。伴随殷墟晚期陶器出土的大量陶范为殷墟铜器分期和商末周初铜器断代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00.
潘世杰 《收藏家》2011,(9):77-82
雅鲁藏布江南部的雅隆河谷,公元7世纪初兴起了雅隆王朝(即吐蕃王朝)。公元629年西藏吐蕃政治家、军事家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定都(逻娑luosuo)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吐蕃王朝。并同唐朝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大唐公主文成入藏和亲,使藏汉民族的关系以及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