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This article examine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feminists in the interwar decades. Focusing on the 1927–28 ‘mission to Asia’ sponsored by the Women's International League for Peace and Freedom (WILPF), the article shows that, contrary to what existing historiography would lead us to suspect, neither feminist Orientalism nor colonial nationalism stood as a serious impediment to the formation of a truly international feminist alliance. Instead, European and Chinese women's varying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their varying understanding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inism, pacifism, milita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defined the limits of global feminist collaboration in the late 1920s. The WILPF delegates, like many European women in the 1920s, wer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 conflict they condemned as futile and barbaric; their Chinese ‘sisters’ were living in the midst of a battle to determine the political future of their nation. For both sets of women, the question of women's emancipation was fundamentally entwined with broade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ruggles.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reports, personal letters and diaries of WILPF delegates as well as articles, speeches and letters by Chinese women to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one of the earliest efforts to build a truly international women's movement and draw our attention to the centrality of warfare in defining the limits of global feminist collabor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32.
白彬 《四川文物》2007,(3):56-60
猪首人身俑是川西五代两宋墓葬较为常见的随葬明器之一,可分站立、骑鼓或击鼓、手执锤钻三种不同类型。其性质不是十二生肖俑,亦不是墓主属相,而是古文献记载中经常提到的雷公。它在西蜀地区流行,与道教雷法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3.
孙冰 《清史研究》2007,(3):105-114
海峡文艺出版社《林则徐全集》于2002年出版了,这本书以十册的巨幅收入了林则徐的奏稿、文集、诗词、信札、日记、译稿等文字,可以说是林则徐研究的一个宝库,已成了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中仅信札就收录了一千余封,足见编者功力之深、收录之勤。不过,煌煌巨著中,难免有疏漏之处,仅就致“望云庐”等六通,未注收信人姓名三通,致怡良一通等十通信札,略陈管见,或有千虑之一得。一该书中收录林则徐致“望云庐”的信6封,但是关于“望云庐”的真实身份,编者仅注云,“考其人在内阁或军机处任职,职位不高,升迁亦缓”,而未深入考究。其实排比这…  相似文献   
134.
本文在全面考察日本近年来有关公司法律制度修订情况的基础上,解读了日本修订后的主要公司法律内容。日本公司法律制度修订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强保护投资者权利;由事先管制转变为事后监控;强化外部治理机制;增强内部治理机制的灵活性;实现公司的电子化等方面。日本公司法律制度的修订对我国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5.
宋代《礼记》学文献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礼记》学受到宋代学风的影响甚深,疑经疑传的特点很明显。宋代《礼记》学文献的数量很大,分为论说类和考据义理并重类两大类型,广泛分布于经、史、子、集、丛各部。宋代《礼记》学文献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6.
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志刚  唐相龙  李斌 《人文地理》2004,19(2):22-24,34
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以豪斯道夫(Hausdorff)维数为依据,借助Zipf公式,对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分形理论适合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在分形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①首位城市规模不突出,其经济带动和功能辐射力量薄弱;②中间位序的城镇分布过于集中,人口分布显得比较均衡;③陇东地区城镇体系建设缺乏区际空间规模结构的发展。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陇东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7.
春秋时期青铜器表面装饰技术发展迅速,装饰方法多样,纹样繁复,纹饰中多有填彩现象以凸显其表面图案的装饰性,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科技分析较少——相关研究多围绕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展开,尤其是白色填彩的分析仍处于空白。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曾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本研究使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X射线衍射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手段,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表面纹饰阴线中的白色填充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石英和某种黏土矿物混合而成。该研究为东周时期青铜器表面纹饰的填彩工艺提供了新的证据,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8.
本文是作者四年间就故宫信息电子化有关专题的四次讲话,它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展现出故宫博物院在这一文博新兴领域的建设总体思路和推进发展轨迹。其一论述了信息电子化在故宫全局工作和改革进程中的战略意义以及网站建设的原则;其二回顾了故宫信息电子化的总体思路和起步策略,小结了信息电子化基础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其三总结了故宫信息电子化总体思路中大视角、高起点的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指明了“数字故宫”的前景;其四以文物流通管理系统为例,再次论证了信息电子化对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严格管理和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指出这项工作在故宫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9.
唐人赵蕤所撰《长短经》引有《宋略》史论七则 ,其中两则因不见于它书而可资辑佚 ,另外五则可补正《建康实录》及《资治通鉴》等所引《宋略》史论之讹脱数十处 ,故文献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40.
李斌 《史学集刊》2004,10(2):105-110
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史的研究开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 ,初期的研究者及研究成果都非常有限 ;70年代 ,休闲史研究得到主流学术界认可 ,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研究者和著作 ;80年代 ,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得到利用 ,促进了休闲史研究的发展 ;90年代以来 ,研究学者更多 ,研究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在 5 0多年的研究中 ,学者们讨论了休闲文化的两极分化、民众休闲的萎缩、休闲生活变迁原因以及休闲革命影响范围等一些重要问题 ,并形成了一些公认的结论。此外 ,休闲史研究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料 ,促进了该项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