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6篇
  245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五千年前陶质建材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考古学家推测其原料为粘土矿物,烧成温度约800~1000℃,且其物理性能与砖质建材较为接近,应为“砖的雏形”,为此,本工作测试分析了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以上温度烧制而成,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内层的抗压强度、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所有这些分析结果,皆支持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相似文献   
62.
以山西省转型期旅游发展为例,选取2005、2011和2017年17项指标构建城市旅游发展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基于改进场强模型,借助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旅游场强时空异质性特征及演变机制.结果表明:①旅游场强高值区范围扩大、逐步形成叶脉状网络空间形态,突破了早期\"人\"形格局限制;②各地市旅游场强前期整体上升,后期...  相似文献   
63.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南通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人文地理》2010,25(5):69-74
基于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以及运用GIS相关软件,通过计算南通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中心城市吸引力以及城镇交通网络长度-半径维数、网络分枝维数,探讨了南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形、城镇体系空间关联性分形以及南通城镇交通网络分形特征,从描述城镇等级体系、城镇交通网络分布入手,通过对南通城镇具体区域指标的分析和处理,并以分形理论中的二城市指数、三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为定量依据,将分形理论引入城镇体系研究的实践中,结果表明: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呈现分形特征,从而有效验证了分形特征不仅存在于大城市空间结构,中等城市的城镇体系依然存在,进而为指导南通城镇体系空间上合理布局提供定量依据与决策参考,并据此提出了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4.
熊帼  张敏  姚磊  汪侠 《人文地理》2013,28(5):31
大学城生活主体大学生与之是否存在积极的关系,对大学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地方依恋理论,对南京仙林大学城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地方依恋维度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发现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具有地方认同、功能依赖和情感依赖三个维度特征,地方依恋进一步有助于地方根植性形成。其中,大学生的功能依赖对地方依恋作用为负。总体上,仙林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处于由地方认同到地方依赖的过渡阶段。本研究为近年来中国涌现的大学城建设热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评判视角。  相似文献   
65.
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高新区中的地位,首先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西安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十名,处于发展良好的一类;接着从高新区企业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企业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及技术转化能力五个方面对包括西安高新区在内的发展较好以上的30个高新区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虽然从整体来看西安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但与成都、武汉等高新区相比,其优势并不明显;最后提出了西安高新区应该从产业环境、招商引资和软硬环境等方面提高其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6.
中国古典诗词中地理景观信息及其旅游地理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岷  张柏 《人文地理》1994,9(2):10-14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晶,其中充满了大量的优美地理景观信息,这些地理景观大多成为现代旅游风景。本文对这些地理景观信息加以分析,提出其地域类型并探讨其旅游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67.
高敏 《史学月刊》2000,(6):34-41
《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中的内容反映出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莉中的“州吏”具有不同于其他租田的五大特征,在与五年田家莂的比较中,“州吏”的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即“州吏”在嘉禾四年为特殊租田的优异身份在五年消失了,而与其他租田趋于同化。嘉禾五年“库吏”、“仓吏”人数的增加反映出嘉禾五年有加强仓库管理的举措。嘉禾五年的改革,使租佃制度得到发展,租佃土地的地区扩大、租佃数量增加、仓库的管理也大为加强,田家莂书写的错误率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68.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e results of a study concerning 42 axes, mainly discovered in the Copper Age pile dwellings of Ljubljansko barje (central Slovenia) and in the neighbouring areas of Caput Adriae. The studied shaft‐hole axes, characterized by homogeneous typology but slightly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have been called ‘Ljubljana‐type’ axes (Lt). The raw materials show a common OIB‐like signature and metamorphic and spilitization features that recall oceanic conditions. The typ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ery high percentage of Lt axes among the polished stone axe assemblages of Ljubljansko barje suggest that the raw material was probably gathered from one or more relatively small outcrops close to Ljubljansko barje. Similar igneous rock types outcrop in the presumably Palaeozoic diabase/shale complex (Eisenkappler Diabaszug), intruded by the northern Karawanken plutonic belt. A probable provenance from this area, particularly rich in copper ore deposit, would confirm the important role of Ljubljansko barje as a metallurgical district, as well as a strong relation between lithic raw materials and Cu cultivation districts during the Copper age.  相似文献   
69.
汉语词汇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也因某些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日趋丰富。佛教传入汉土,梵典译成汉文,使大量的汉语旧词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又得到了一个与其原义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的宗教意义,即由引申形成的佛教用语,敦煌愿文中的“觉”及其相关词语便是。它们或为《辞源》、《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等重要辞书所来收,或发展为汉语口语词,或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我们以黄征、吴伟先生编写的《敦煌愿文集》四为材料,对其中的“觉”及其相关词语一一训释,以补辞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70.
    
China's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SNWTP) is a vast and still expanding network of infra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s that moves wat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to cities in North China. This article aims to assess the SNWTP's impacts by beginning to answer seven questions about the project: How is the management of the SNWTP evolving? What are the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when managing SNWTP water within jurisdictions? What are the 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SNWTP?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resettlements caused by the SNWTP? How is increased water supply affec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SNWTP achieving its stated environmental goals? What are the sustainability credentials of the SNWTP? Drawing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both that the opportunities and burdens characterising the project are highly uneven and that management systems are evolving rapidly in an attempt to enforce strict water quality targets. Furthermore, while the SNWTP may be helping to resolve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 in Beijing, it is highly energy intensive,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its sustainability. Our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need to continue to interrogate th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such schemes long after they are officially comple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