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的归侨聚居区呈现被符号化的特点,其物质和文化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侨文化”的地方再想象,并加剧了边界随之发生的新变化。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尝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归侨聚居区边界的演变及其对想象的社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解析归侨聚居区符号化的过程与动因。研究发现:①1954年至今,新村归侨共同体维系纽带经历了从国家利益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到集体记忆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环境、空间形态以及邻里关系的变化与归侨的自我认同感、群体认同感之间的耦合关系;②华侨新村不仅是曾经表征爱国主义的物质载体,在资本与权力的支配下归侨聚居区被片面截取并赋予了其它阶层想象的意义和元素。  相似文献   
192.
张敏 《东南文化》2013,(1):6-12
《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出版后,孙作云先生与曾昭燏先生就沂南汉画像中的"羽人"、"大傩"等内容和汉画像基本思想进行了讨论。讨论不仅反映了考古学与神话学的碰撞,而且揭示了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研究需采用不同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3.
In the present study, Clonorchis sinensis (C. sinensis) ancient DNA (aDNA) was successfully extracted from human remains discovered in a tomb dating to the medieval Joseon dynasty of Korea. The presence of C. sinensis eggs was confirmed by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fter which a PCR-based aDN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primer sets designed for the amplification of nuclear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ITS1), 2 (ITS2) and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1 (CO1) genes. The sequences obtained were 100% homologous to some contemporary C. sinensis gene sequences reported from Korea an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We believe that the results of our analysis expand the temporal and geographical scopes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 sinensis infection in different human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94.
Qiao, T. & Zhu, M., 13.4.2015. A new Early Devonian lungfish from Guangxi, China, and its palaeogeographic significance. Alcheringa 39, xxx–xxx. ISSN 0311-5518

A new species of Cathlorhynchus (Dipnorhynchidae, Dipnoi) is described based on a mandible from the marine Yukiang Formation (early Emsian, Early Devonian) of Guangxi, southern China. It resembles the type species of Cathlorhynchus, C. trismodipterus, in that the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internal median septum terminates abruptly and does not contact dermal bones ventrally. The new Chinese form, together with Erikia jarviki from the Emsian of Yunnan, southern China, confirms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pnorhynchus lineage outside Australia. Coupl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Westollrhynchus, Ichnomylax and Jessenia, we propose that the Dipnorhynchus lineage was dispersed widely during the early Emsian, corroborating the trans-Panthalassic distribution of early sarcopterygians.

Tuo Qiao [] and Min Zhu [], Key Laboratory of Vertebrate Evolution and Human Origin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O Box 643, Beijing 100044, PR China.  相似文献   
195.
傅敏 《安徽史学》2015,(3):100-107
中国代表权问题不仅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的最重要的冷战问题之一,而且是美国阵营内部歧见纷呈的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维护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但是英国并不紧随美国的指挥棒合拍地起舞。台湾利用美苏阵营的尖锐对抗,以小搏大,竭力争取美国支持直接否决反对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的方案。台美英三方均有各自的立场与考量,有时限的“缓议案”是三方博弈后的产物。随着美苏阵营对抗的渐趋缓和,台湾当局所能做的必定越来越多的是妥协与退让。  相似文献   
196.
风化砂岩文物的加固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课题。在本研究中,选择与严重风化的云冈石窟石质文物材质相同的新鲜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加速风化方法将石质试样进行风化模拟处理,使其风化程度接近于石窟文物本体。利用4种硅酸酯类加固材料和7种实验室工艺条件,对风化模拟石质试样进行加固处理。对处理后的石质试样进行渗透深度、色差、耐盐性、耐紫外老化、无侧限抗压强度性能测试,评估各材料与实验室工艺加固效果。经研究表明:不同材料对风化砂岩均有加固效果,其中硅酸乙酯及其低聚物材料加固作用明显;同种材料、不同实验室工艺条件下加固效果却不一样,减压浸渍法实验室工艺的加固效果最大。本工作结果将为砂岩类石质文物现场加固保护提供科学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7.
在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西方文明其实已经接触和交流,这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中国西北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的早期孕育之地,因此,研究此地区出土文物以及他们所携带和涵盖的文化因素,对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促进文物保护与当代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一批春秋战国时期刻纹镀锡青铜板带,其板体轻薄,在变化丰富的几何形纹饰之上施以镀锡层,形成银白色表面。为探讨出土镀锡青铜板带纹饰制作技术,本工作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三件甘肃天水地区采集镀锡青铜板带表面纹饰后发现,板带表面纹饰由四种饰线组合而成。其中一件具有典型性纹饰板带样品的金相组织显示,板带基体主要为铸态组织,在靠近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下方金相组织显示有明显的加工退火痕迹,而宽凹槽饰线下方的基体为铸态组织。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宽凹槽纹饰表面微痕观察测试后,判定镀锡青铜板带表面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为錾制,錾制工具为V形刃口錾刀,而宽凹槽饰线为刻制,刻制工具则为砣轮。  相似文献   
198.
清刊本《福建省会城市全图》的生产、流通和使用,体现了地图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该图绘制的原初目的,是便利保甲制度的推行,但在刊印过程中却被简化甚至廉价出售,于是关于福州城市的空间想象也逐步向社会传播。《全图》重点登载官府衙署、军事设施、礼仪文教场所等地理信息,目的不是完整地呈现城市原貌,而是为了突显其政治属性,反映出绘图者高度的价值倾向,这种空间认知模式也影响了时人对城市的理解。《全图》的地理表述既受到主流价值的主导,同样也受制于民众的空间认知结构,这主要体现于《全图》的地名表述方面。《全图》对源自民间的各种"土名",尽管采取了"视而不见""掩盖"或"一地二名"等方式,试图对草根社会的空间观进行"改造"或"收编",但是仍有一些"土名"能突破这些筛选,而在地图中得以呈现,有时甚至取代了官方标准地名的位置,构成"自下而上"地影响地图空间表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9.
咸丰朝以降,作为清廷谋求增进团练功效的产物,"团练大臣"始终与王朝危机相随而行,承载着非同一般的社会动员(办团)和社会控制(防剿)的使命。作为深化团练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团练大臣"的活动及其对地方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不但有助于理解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对抗态势的演变,亦将推进对咸同时期官绅关系及其未来走向的认识,从而为深入体察晚清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素材。鉴于今人对于晚清"团练大臣"的认知与其历史角色颇不相符,有必要系统梳理和评述中外学界的"团练大臣"研究,并就如何推进从史料和方法上提出若干思考,期能为后来者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0.
李敏  罗寿枚 《人文地理》2005,20(6):119-124
《人文地理》是我国唯一专门研究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期刊,本文对该刊1986~2004年19年共81期的论文、论文第一作者和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揭示了载文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展示了该刊作者群的基本特点,确定了该刊活跃作者群的数量和比例,归纳出人文地理科学工作者利用文献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回顾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人文地理研究队伍的变化及发展状况,力求对人文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研究队伍建设有所启示,并对《人文地理》期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