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睡美人》为川端康成晚期作品。它的荒诞内容使读者感到困惑。探讨《睡美人》的深层内涵又是把握川康成整个创作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联系《睡美人》之前的整个川端创作,了解他在其他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反复演奏的主题,理清其发展脉络,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篇重要作品的坐标。川端从创作伊始就存在的“恋母情结”、“处女崇拜”,在20世纪50年代对“入魔”、“入佛”的阐释,贯穿一生的“生死轮回”思想都在这篇不长的作品中作了川端式的诗意抒发。作品散发现代主义的颓废情调,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又体现了川端以东方文化传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全篇充满禅理,为此它又是一篇不容忽视的川端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42.
浅谈新疆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疆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3.
王萌 《民国档案》2021,(1):77-86
近代日本政府与军部对战地"征发"的法理认识,既来自其自身对战时国际法的理解,也来自战地日军的实际需要。在吸收战时国际法的过程中,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于敌国战地"征发"的规则,设计了战地"征发"的模式,巧妙地糅入了其自身的利益诉求,意图使其在他国领土上对物资、劳力的掠取行为获得合理性。然而现实中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地的"征发",与日本军政当局所设想的模式大相径庭。通过考察日本士兵在战地"征发"的实相并分析其"征发"的心理构造,能够毫无辩驳地证明"征发"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44.
中世纪前期英国封建王权与基督教会的关系 ,处于“二元统一、对立”的状态中。从总体上看 ,英国封建王权和基督教会基于共同利益的政治联合 ,必然居于支配地位 ,而双方权益的纷争则处于从属地位 ,最后常常以相互妥协而告结束。这种看似矛盾而实则存在合理性的状态 ,稳定着英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丹东少数民族地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产品技术构成低,总体质量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市场建设滞后等。为此提出农业结构凋整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6.
在其他宗教影响下的萨满教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满教是发展程度较低的社会生活产物,适应比较封闭、保守、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的社会生活方式。一旦信仰萨满教的少数民族由于政治、社会多种原因与其他民族发生广泛的交往、交流关系,外来宗教就会对萨满教产生重大影响.本论述了萨满教在外来宗教影响下从抵触到适应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7.
地方依恋是个体与特定地方之间形成的情感关联.本文从旅游体验的视角,以青年游客为例,通过图片对地方依恋的有形展示和游客对图片背后独特故事和意义的讲述,分析了游客的地方依恋元素的构成,探讨地方依恋强度的递进演变以及特征.研究表明:(1)游客地方依恋元素包括背景元素和符号元素两类,背景元素体现地方氛围情境,符号元素凸显象征意义;(2)游客的地方依恋存在强度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基于工具性依附的地方依赖、基于情感性依附的地方认同和基于精神性依附的根情结;(3)根情结的形成既源于游客多次对旅游地的深度涉入,在时间序列上由最初的地方依赖,到地方认同,再演变形成根情结,也可能源于游客出游前的信息积累和媒介影响.  相似文献   
48.
浑源窑是十世纪中期以后辽国烧造陶瓷的一处重要遗址。除了独具风格的镶嵌青瓷以外,其白瓷中的瓷塑类作品在造型和烧造上都发展得较为成熟,所生产的可以把玩和穿戴的人形、动物形玩具,佛像、观音等供器以及生活用具等,都充分体现了其成熟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9.
抗战时期南京图书典籍损失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国祥 《民国档案》2007,(3):112-119
日军对南京图书典籍的破坏和掠夺,是日本摧残中国文化的典型案例。关于南京图书损失问题研究,已逐渐为学术界所关注,见之于报刊的专题论文就有十数篇之多。由于种种原因,研究中多存歧见。为注重研究的科学性,本文就研究中要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图书损失数量、被掠夺至日本的图书数量、战后南京图书损失统计的计算方法及可信度等,加以考证和辨析,以期识者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50.
Taking the case of defining “talent,” a term that has been widely used but its definitions differ by discipline, organization, policy sector, as well as over time, we demonstrate how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a policy subject may affect policy design and the assessment of policy outcomes. We review how “talent” is defined in two sets of literature, talent management and migration studies, and find that definitions fall under one of two categories: binary (“talent” as qualities) or composite (“talent” as a relational concept).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are 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the findings point to diverse epistemological effects of definitions through developments of indicators, as expected, and they also reveal the policy designers’ ontological starting points. Ontological perspectives are significant because they ultimately determine whether the policy assessments carried out differ in degrees or in kind. In the case of defining “talent,” this means determining which objectives the designers would set (e.g., recruiting vs. cultivating vs. introducing competition), the policy instrumentation for achieving the goals (migration measures vs. education vs. lifelong learning vs. human resource policy), and the type of assessment for measuring policy outcomes (single vs. multiple indicators, qualitative vs. quantita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