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0篇
  4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Epipaleolithic/early Neolithic settlements at Qinghai Lake,wester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ansitions from terminal Pleistocene Upper Paleolithic foraging to Holocene Neolithic farming and pastoralist economic orientations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re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paleolithic sites located near Qinghai Lake, Qinghai Province, western China. Jiangxigou 2 is an artifact-rich, multicomponent midden site with the main period of occupation dating ca. 9000–5000 cal yr BP, containing abundant flaked stone artifacts includ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microlithic tools, abundant faunal remains including gazelle, deer, and sheep, and a small number of ceramics, including the oldest know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Heimahe 3, on the other hand, is a brief hunter's camp dating ca. 8450 cal yr BP, with evident affinities to late Upper Paleolithic camps in the same region that date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lder. The two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sites are probably nodes within a single Epipaleolithic foraging system that developed on the margins of the high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and that served as a basis for colonization of the high-altitude Plateau at that time. Jiangxigou 2 appears to be connected to early Neolithic agricultural settlements along the upper Yellow River (Huang He) drainage during the middle Holocene, and may provide insights into forager–agriculturalist interactions tha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ist system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62.
唐李进忠墓志是新出材料,志主作为昭义军的中级军官,其志文为研究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及藩镇的军队组织体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志文中所保存下来的古村名也为地方志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最珍贵的是,此墓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史籍上未见记载的折冲府——涬源府,是对唐代折冲府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3.
虞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帝”之一。他曾先后建都于蒲坂和平阳,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都,蒲坂为有虞氏古国的王都,平阳则是华夏联盟的帝都。平阳城为尧所筑,虞舜继尧为华夏盟主后,由蒲坂而徙都平阳。考古发现的陶寺城址,规模巨大,布局合理,从其时代和地望来看,很可能就是尧、舜建都的平阳所在。  相似文献   
64.
马潇 《民俗研究》2006,(4):113-130
一、导论春节“传统”是什么样子的?从文献到文献的抄录、对内在涵义的穷索将春节变成了专家学者的“内部知识”。研究者们忽视了的问题是,所谓的春节“传统”在普通的民众当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实践形态?他们的春节实践都是整齐划一的吗?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春节实践上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的春节实践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和变化?本文拟使用与文献研究相别的另一种史料——口述史材料,主要以个人及其家庭实践的视角来观察1949~1989年之间的春节习俗变迁。  相似文献   
65.
珠玛 《四川文物》2006,(4):71-74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可见为数不少关于“钱”的记录,应反映三国孙吴所征各项税收。本文试结合史料,对其中“荩钱”的含义进行探讨。“荩钱”可能就是秦汉时常见的刍稿税。李均明先生提出简文原为“刍钱”而误作“荩钱”,更加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66.
史前小型玉璧主要发现于东北与环太湖地区,两地渊源有自,独立发展,其中东北地区到红山文化中晚期发展成大小有序的组璧,而环太湖地区则被大型玉璧所取代,均成为当时原始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中下游地区则既吸收了红山文化的因素,也吸收了良渚文化的因素,此种兼容并收的开放胸怀最终导致了本地区率先迈入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67.
古代建筑油饰彩绘传统工艺的科学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传统建筑彩绘工艺过程中的相关科学信息,以传统彩绘工艺过程为基础,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动态粘弹谱、冷冻干燥、化学发光、视频接触角等手段对相关物料在传统工艺操作下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揭示用于地仗制作物料的功能及其原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工艺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内涵.用于彩绘的地仗是一个典型的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优越的性能来自于各物质间显著的协同作用.每种物料在其中的作用均可以利用现代科学理念给予阐释.这些理念包括聚合反应、高分子薄膜的固化作用、应力分散、网络结构以及物料相容性等.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传统彩绘修复乃至当今复合材料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8.
本文主要通过对徐州地区发现的两座楚王墓--龟山汉墓和狮子山汉墓结构设计、建造以及陪葬品等方面的讨论,进一步说明徐州地区楚王陵的结构形制特点,使我们对西汉葬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9.
马争鸣 《收藏家》2008,(3):79-85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是自然与智慧的结晶。中国历史悠久,陶瓷文化更是不断发展与积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和工艺技法。  相似文献   
70.
马小玲 《丝绸之路》2009,(22):108-109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时至今日,又一次金融危机来袭,我国高等教育面临规模调控。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应选择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路径,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