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8篇
  4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Lime mortar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ancient Chinese masonry structures, including city walls, buildings, and tombs. A tomb built with lime mortars and stones belonging a Ming high-ranking official, Xu Jie, was discovered in Huzhou City of China. Eight different samples from Xu Jie’s tomb, representing four types of lime-mortar-based materials: joint mortar between stone bricks, bedding mortar, grouting mortar, and plaster mortars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has therefore become of primary importance. The function of each mortar was reported and studies into the micro-textural features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s of those mortars were performed via a multi-analytical approach. The joint mortars were all found to be aerial lime mortars with predominately lime. The bedding mortar was found to consist of lime, soil and sand, typical of a tabia mortar. The grouting mortar was found to consist of lime and ground contact metamorphosed limestone. Analysis of plaster sample taken from the roof of the main tomb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calcium stearate/palmitate, indicating the usage of plant-based tung oil as an additive. The analytical results will promote our understanding of Ming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nd craftsmanship, and provide critical inform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Xu Jie’s tomb.  相似文献   
112.
前期调查分析可知,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的破坏形式包括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大类,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特征、遗址保存形态和遗址土的性质。为了进一步了解降雨对该类土遗址的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按照相似理论要求设计模型试验,研究了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对遗址模型的破坏方式与前期调查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水力侵蚀方式有冲沟侵蚀、片流面蚀、流水淘蚀和流水冲蚀,重力侵蚀方式有坍塌和滑塌。一般A型暴雨条件下,各种水力侵蚀方式均有发生,重力侵蚀发生次数相对较少;B型暴雨条件下,主要发生片流面蚀,重力侵蚀破坏发生次数较多。通过模型试验得出的降雨对遗址模型的破坏方式及发生特点方面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降雨对该类遗址破坏的评估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3.
中国当代文学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现代派的双重影响呈多元化的走向。日本纯文学作家村上春树的创作准确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特别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村上作品的出现不仅给日本文坛带来震撼,也给多元化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西化的思想性引起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共鸣。中国的“村上春树热”现象说明中国的当代文学已日趋接近西方现代艺术的潮流,同时也向中国作家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的作家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出既受读者欢迎,又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4.
作者通过X光照相无损检测分析方法,搞清了西周癧父的现状;以及器物与体连接部位和盖内部的结构形貌,并主要介绍了该器物的铸造技术特征和保护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5.
时值藏经洞发现百年之际,甘肃文物考察团于春节前夕赴海外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考察。考察期间,他们除参观了流失英、法的敦煌文物原件外,还征集到许多十分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对举办藏经洞百年纪念展览不可或缺。而且对敦煌艺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弘扬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6.
117.
宁夏固原境内现存有战国秦长城、宋壕堑、明代固原内边等不同时期修筑的长城遗迹,可见墙体近百公里。固原段的古长城,采用黄土夯筑、砂石混筑、劈山就险、自然山险等多种形式,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构筑方式。  相似文献   
118.
马占彪 《攀登》2011,30(2):55-5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体现,不仅表明了党的宗教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还赋予了宗教工作新的内涵,为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宗教、准确而科学地判定我国宗教发展的历史方位开辟了新的视域,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19.
马洪波 《攀登》2007,26(6):68-71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但其作为一种系统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本文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演变过程,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人类才能迎来充满希望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0.
白廷举  马天山 《攀登》2006,25(3):110-116
发展经济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手段之一,也是解决民族地区现实问题的根本手段之一。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构建和谐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入手,研究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基本的法律制度,营造有利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执法环境,追求好的执法效果,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