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is widely perceived as a promising tool for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countries and region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weak links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trust in an area favour its better access to other forms of capital, that is, economic and human capital. However, strong links (bonding social capital) may stifle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Since the vast majority of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focuses on highly developed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it seem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this approach when applied to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with their different experienc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in regions of Poland and then to test a hypothesis on the impact of this capital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espite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vels of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may be explained either by low social capital levels or by the overall degree of Polish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52.
53.
54.
试论民俗演化与人地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洪元 《人文地理》1992,7(1):18-23
人地关系起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民俗演化与人地关系发展在历史进程、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发展趋向等方面的一致性,探索协调人地关系的新途径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55.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玫 《人文地理》1995,10(2):62-66
加强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促进了环境的保护,但"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又强烈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人口的膨胀导致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吸收古文化的精髓,剔除糟粕,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文章首先综述了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有关理论,指出了研究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重要意义,接着,作者以南京市为例,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南京市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及旅游类型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开拓南京市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7.
马杰  李刚峰 《攀登》2005,24(6):26-29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十个五年计划(“一五”-“十五”)的简要回顾,指出中长期规划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对“十一五”乃至今后中长期规划编制的几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8.
马泰来 《文献》2005,(3):29-38
徐(火勃)(1570-1642)红雨楼题跋,辑录者四家.康熙五十八年(1719)林佶手抄一百四十余条,惜未刊行,仅有传抄本.嘉庆三年(1798)郑杰据所藏徐(火勃)手稿,刊印<红雨楼题跋>,收入<注韩居丛书>①.及至清季,缪荃孙(1844-1919)并合林、郑二家辑本,改题<重编红雨楼题跋>,宣统二年(1910)赵诒琛(1869-1948)收入<峭帆楼丛书>②.  相似文献   
59.
文化素养作为中学日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自写人中学日语新课程标准以来.已经被广大的日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熟知。中学日语新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包括日本的文化背景知识、日语的言语行为特征和非言语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60.
马钧 《中国土族》2005,(1):57-60
藏传佛教信仰与审美体验藏传佛教,亦称西藏佛教或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经过改造融合后形成的一种佛教形态。青藏高原是这一特殊宗教形成的胎息地,后来它扩展到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族际性、地域性的宗教。佛教传入西藏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到公元18世纪达到极盛时期。传播的地区包括今天西藏的全境,四川、云南和甘肃的部分地区,青海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的蒙古族地区,还有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原苏联境内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蒙古)和图瓦自治共和国(唐努乌梁海)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区。在我国信仰这一宗教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