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近年来生物因素对壁画的腐蚀破坏作用受到了众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壁画生物腐蚀的防护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从可以造成壁画损害的生物因素出发,综述近年来壁画生物腐蚀研究的成果,分别从小型动物、昆虫、植物、微生物以及游客五个方面阐述对壁画的影响,并讨论了进行生物腐蚀防护的措施和研究方向:对小型动物,使用一些物理性的防护措施,应成为有害动物防护研究的重点;对昆虫,防治重点是减少昆虫的植物性食物,昆虫中存在的捕食关系也是限制昆虫种群数量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微生物,一些具有抑菌效果的无机材料或许可成为生物杀菌剂的替代品;对植物,有害植物的清除技术的提高和有益植物的筛选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游客,建立人工复制的壁画或者设立数字影像代替原有文物壁画供人们参观,是目前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本综述成果可为以后的壁画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02.
浆糊是书画装裱过程中主要的黏合材料,是装裱优劣和成败的关键,浆糊的制作条件决定其使用品质。为此,本工作以书画装裱用的粘接剂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制作糊化淀粉,研究了不同浓度、搅拌速率、搅拌时间和最高温度等制作条件对糊化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衰减值和回生值分别增大,说明浆糊的稳定性差、冷却后凝胶性强。随着搅拌时间和速率的增加,最终粘度下降。最高温度对糊化特性曲线形状有影响,最高温度越高,糊化温度升高,最终粘度增大。利用物性仪测试了不同陈化时间对成糊淀粉粘接力的影响。陈化时间越长,糊化淀粉发生大分子链降解或重结晶等不同程度的老化,表现为剥离强度减小,粘附性下降。由实验结果确定浆糊的最优制作条件是浓度3g/25mL,温度95℃,搅拌时间2min,搅拌速度120r/min。以上工作在验证传统经验的同时也给书画装裱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3.
古籍修复是包含着多重内容的重要的文化活动,在修复干预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调查书籍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分析产生病害的病理原因,还要在修复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其物理性状,并且兼顾其面向读者的可查阅性需求。因此,本研究基于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可逆"、"可辨识"原则,以意大利国家图书馆所藏一册清代古籍的保护修复为例,重点探讨了在书籍保护修复环节中,如何通过纸张脱酸、表面湿清洁、加固、裂缝的修补、重新装订、制作书匣以及被去除的原始装订线的保存等多项措施,以最大限度真实、完整地保护古籍原有的历史信息和科学价值,以期为国内同行在古籍各类病害的保护修复和最佳保存方式的研究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04.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于1996年,造像雕刻技艺精湛,数量多,贴金彩绘丰富,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一些佛像由于长期掩埋和历史上遭到破坏,彩绘发生了褪色、变薄、起翘等现象。为了弄清佛造像彩绘颜料和结构,本研究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分析颜料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龙兴寺佛造像红色颜料为辰砂(Hg S)与铅白(2PbCO_3Pb(OH)_2)混用;地子主要为铅白,经过对该批出土佛造像残碎的石块做薄片处理做偏光显微分析,得到造像石材的主要矿相为含菱铁矿、生物碎屑、白云石的泥晶灰岩(灰岩即石灰石)。  相似文献   
405.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plain revolutionary Iran's convoluted rise to regional prominence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We hold that perceptions and misperceptions of regime stability (both of one's self and of others) by the relevant actors hav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Iran's recent. The main logic is that the success of many strategies employed by relevant regional actors to augment their regional influence (both Iran seeking more influence and others seeking to stem that influence) have crucially hinged on making correct assessments of regime stability. This study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Theoretically, we find that failures to accurately estimate regime stability stem from three main sources: (1) objective uncertainties regarding the target state's level of regime stability, given the high strength of societal forces shap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given the distinct variation between autocrats in terms of their ability to develop effective counterrevolutionary/repressive tools; (2) ideological blinders, from which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gional actors frequently suffer, which have often led them to be falsely optimistic regarding the existence of either subversive opportunities or opportunities to stabilize regimes facing domestic pressures; and (3) incorrect theories regarding sources of regime stability which lead experts and policymakers to overlook factors which may destabilize a regime. This article has two major empirical findings. First, Iran's rise may be at least partly attributed to Iran demonstrating a slightly better learning curve at the tactical level (i.e., learning subversive skills from its Lebanese experience in the 1980s–1990s and applying them to Iraq in the 2000s–2010s) as well as at the strategic level (i.e., understanding the limits of its subversive capacities and correctly assessing when it can engage in successful stabilizing operations). Second, two errors commit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far more consequential than those committed by Iran for the regional balance of power: First, the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 myopically opened up subversive opportunities for Iran when it invaded Iraq in 2003 by thinking that it could stabilize a democratic regime and insulate it from outside influence; second, on two occasions Washington overestimated the transformative effect that its concessions to Iran would have in terms of sufficiently empowering reformists so as to bring about complete regime transformation from within.  相似文献   
406.
马尚 《文献》2022,(1):68-90
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是"库方"藏品的一部分,曾著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和《英国所藏甲骨集》。该馆官方网站近年公布了这批材料的高清照片,为全面观察甲骨各种现象提供了极大便利。比勘摹本、拓片、照片,可对疑伪甲骨刻辞进行更为准确、精细的甄辨。事实上,既有研究以为伪刻的部分仍有25例真辞。这些刻辞为商代历史、语言研究和甲骨学本体研究提供了资料。通过对这批甲骨真伪的综合研究,早期流传的甲骨伪刻的作伪特点亦得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07.
地方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地方和地方营造的缘起和内涵进行辨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主题分析和文献阅读,对其应用于旅游发展的主要议题和脉络进行梳理发现:①地方和地方营造的本质是意义建构,地方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多重可建构性。旅游既是地方营造的驱动力,也对地方营造和地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②地方营造过程涉及政府、资本、游客、当地居民等多重主体和视角,也因而牵涉多方协商和多主体认同。一方面,多方协商的地方意义有助于地方性的快速重构,推动旅游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方利益主体权力不对等也使得地方营造成为强势权力主体的表达结果,这将加速旅游地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408.
近代江南都市中的苏北人:地缘矛盾与社会分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俊亚 《史学月刊》2003,1(1):95-101
近代江南都市中.地缘关系直接决定了工人的职业分层。由于缺乏充足的、可供利用的各种乡谊资源,苏北人在江南都市中只能处于社会最低的层级。地缘关系造成的社会分层.极大地迟滞了阶级关系的形成。地缘差异在工人中造成的矛盾.有时相当尖锐.下层工人感受最深的不是“帝国主义”和本国资本家阶级的压榨,而是来自发达地区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的歧视和偏见。这种矛盾尽管不同于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后两者更明显,影响更深远。  相似文献   
409.
综述了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和数学方法在古代陶器成分分析、年代测定、制作工艺、产地判断、形态分析方面的应用以及甘肃新石器与青铜时代陶器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10.
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泉丁家闸五号墓壁画为十六国时期壁画代表,从物保护角度出发,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壁画制作工艺、病害机理、地仗脱落状况及原因与水水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为潮湿环境下壁画保护与研究提供信息和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