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3篇 |
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6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中国古代书画,因其年代久远,递藏情况复杂,多数屡经裁切割补、修复重装,故而有很多历史信息或被叠摞或被遮蔽,导致今人不能以肉眼直接观察而获得,而纸绢接补,墨迹、颜料、印鉴的残损也为书画研究者带来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高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光谱成像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各类彩绘文物中,该技术可为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和保护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本工作以文献调研为基础,简要介绍了高光谱成像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对高光谱技术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实践进行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利用高光谱技术在书画、档案及相关彩绘文物的增强显示、物质识别、虚拟修复方面的应用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2.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thd jade of Hongshan. It defines the Jade by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ampl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de and Hongshan Culture.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early, the generating of reseach and the expanding stage.In the end,it points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相似文献
23.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实践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探索活动。本文力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结合起来,论述了马克思等关于农民理论的立足点及其发展,分析了农业集体化道路及其挫折,通过对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进而得出对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由于国内艺术市场收藏的火热,更因元青花存世之稀,元代青花瓷器已被炒作得沸沸扬扬。又因为大量仿品充斥收藏市场,国内的文物专家对于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基本持否定态度。其实,历年来都有部分出土的文物已被民间收藏,其中也不能排除有元青花存在的可能性,只是少之又少罢了。1996年12月湖南常德澧县余家牌坊附近,当地砖厂工人在一台地取土时挖出了一个铜罐,上面覆盖铜洗一只,罐里面装有元青花香炉一件、 相似文献
25.
本文通过对被认为属于"夜郎文化"的威宁中水、赫章可乐、普安铜鼓山等遗址和墓地的出土遗物的对比研究,指出过去所认定的"夜郎文化"实际上是包含了三种不同的青铜时代文化类型,由此得出的"夜郎文化"并非严格上的考古学文化,而仅是一个大杂烩。 相似文献
26.
尉迟寺出土陶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陶鬶发展的主流看法是起源于海岱地区,然后向周围传播。但是,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陶鬶现象给这种观点带来了难解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尉迟寺出土陶鬶的验证,再次肯定了陶鬶应该发源于太湖地区。并且,尉迟寺遗址也是陶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区域,为陶鬶的传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7.
权力寻租是当前社会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权力寻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它严重危害国家和杜会,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中的一大顽症。制约权力寻租最有效的方法是法律制约,但是法律制约权力寻租还必须有合适的环境为支撑。 相似文献
28.
本文旨在考察日本的国际战略在联接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分析的重点包括这个国际战略所包含的五个方面: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方针;对第三国的政策;对九国公约与既有世界秩序的态度;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相互关系的应对。文章提示:日本最初在国际战略上采取了不刺激第三国的方针,以期将战争限定在中日两国的范围内单独解决。但是,它的实际行为同它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不自觉地步步推动美国和国际力量走向援华抑日。在深陷困境之后,面对欧洲局势的变化,在对"东亚新秩序"的执着情结和对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大东亚新秩序"的期待心理的推动下,日本决策层在国际战略上与中国殊途同归,确定了"国际性解决"中日战争的方向。随之,其不仅拒绝退出中国,且进一步结盟德意,刻意通过南进收一举多得之效,从而把战争从中国扩大到东南亚和太平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文职官员在很多场合冲到了军人的前面,反映出日本决策背后的深刻背景。 相似文献
29.
Yuan Pe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7,61(1):98-113
Sino–American relations encompass a highly complex array of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dimensions. Recently, they have evolved around the question of ‘China's rise’ or (as Chinese analysts would state it) ‘peaceful evolution’. This article surveys both the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is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t tracks recent transitions in that relationship, arguing that China's new-found status as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in American eyes will present a new set of American expectations and new forms of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that will seriously test both sides’ policy creativity and ability to adapt to a rapidly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30.
Josip Lu
i 《Journal of Medieval History》1992,18(4)
According to tradition, King Richard I of England visited Dubrovnik (Ragusa) in 1192. Much of the evidence for this visit comes from a dispute at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concerning the rights of the abbot of Lokrum. Medieval evidence can also be taken into contribution, notably the comments of the English chronicles of the early thirteenth century and the surviving documentation for the career of a Ragusan archbishop who later became bishop of Carlisl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King Richard's visit was a reality. 相似文献